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7: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9:25
孔子语言特点是言约而义丰。孟子是充满气势、充满雄辩的智慧。老子是韵文体的言语,读来朗朗上口,又不乏玄妙的哲理。庄子是以寓言的形式说明道理的语言占到了十分之九。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社会的变化影响了语言的发展,社会上存在大量名实不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和社会间的关系就突显出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1](P133-134)孔子的正名是针对当时社会变迁很多概念和指称不符、关系混乱的现象。“孔丘所谓‘正名’(名词概念正确)主要就是要求名称与实际一致,名实相符,即语词、概念与其所指对象的一致。”[2](P27)《韩诗外传》卷五“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3](P200)孔子认为,国君向臣要马,应用“取”,不应用“假”。可见,孔子的正名既是名分问题,又涉及语言学指称的问题。孔子认为名分等级和名实指称问题的澄清,既关系到能否纠正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又关系到名称和指称事物能否相契合。从现代符号学角度看,这里的“名”,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名称”,与符号学的“符号”大致相同。语言反映社会存在,同时又对社会存在造成影响。《周易·系辞上》记载了孔子的言论“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4](P206-208)孔子认为社会的混乱,言语为“阶”。同样是“居其室”,“言善”使千里之外应之,“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孔子已然意识到语言可以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存在着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各种类型的社会事件,如果言说不当,网络谣言滋生加之网络水军的助长会造成话语秩序的混乱;如果有正确的*引导,会更大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