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通货膨胀的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1:4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6:49
通涨用经济学术语通俗解释就是生产的物质总量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发行的货币多了。在老百姓感觉中,所谓通胀就是钱不值钱了,原来一百元的票子,放在兜儿里本来还很多,现在似乎还不够一家人吃一顿麦当劳。货币发多了,商品就要涨价,有的说是输入性通胀,也就是中国进口的原料和商品都涨价了,比如铁矿石涨价了,自然带动下游产品成本增加,进而全面涨价。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这种通胀带来的涨价有预测说是5%左右。而且国外使大宗商品大幅度上涨的主要的理由是中国人口多需求量很大。另一个说法就是钱印太多了通涨是内生性的。贷款20年去买房,市场上就多了未来20年的钱在流通,但是与这笔钱相应的未来20年的物资还没有生产出来,钱就多了。
成如知道的那样*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判定是否通涨,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如果根据货币主义经济学做出通货膨胀判断,M2的增长率远高于GDP增长率,就意味着很高的通货膨胀率;
据统计,1978那年中的GDP规模是3645.2亿元,2009年的GDP规模是33.54万亿元,增长92倍。1978年的M2货币供应量是859.45亿元,2009年M2货币供应量是60.62万亿,增长705倍。所以说过去30年,中国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超量的货币。这样造成的通涨也是惊人的,只能说中国站在一个通涨大平台上。
GDP规模 M2货币供应量 比例
1978年 3645.2亿元 859.45亿元 1/4弱
2009年 33.54万亿 62万亿 近2倍
增长倍数 92倍 705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6:49
.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通胀上涨原因及治理,具体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五次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分别是1980年、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6年、2007~2008年。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8)的23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为5.5%,上述五次物价上涨均明显超过了这一历史均值。
1980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当时急于摆脱*后的经济萧条,通过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若干项目实现“四化”。结果短期内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严重破坏了总供求平衡,物价迅速上涨,称“洋跃进”。为此,当时采取了压缩基础建设、收缩银根和管制物价等办法加以治理。
1984年通过了《城市经济*改革的若干决定》,财政承包、放权让利、拨改贷和价格“双轨制”改革全面推行。由于在放权让利的同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预算约束,企业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基建、技改投资迅速扩张,加之随后实行货币化工资改革,致使1985年物价涨幅接近两位数。当时为抑制通胀,除削减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监管外,重点对信贷投放进行了全面检查,并自此开始实行严格的信贷规模管理。
1988年的通胀膨胀比较严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18.8%,一度出现抢购生活必需品和银行挤兑现象。当时触发涨价的直接因素,是价格改革“闯关”,计划内和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并轨,并同时放开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深层次矛盾仍然是经济改革不配套,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放权让利同时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多年积累的比例失衡矛盾在价格“闯关”改革中集中释放,之后不得不暂停“闯关”,并严厉紧缩财政、信贷,但由于力度过大和其他因素影响,随后出现了市场疲软和经济大幅下滑。
1992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但与此同时,开发区、房地产热迅速升温,投资规模迅猛扩张,并出现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的金融“三乱”现象,导致1994货币供应量增长高达34%,居民消费物价涨幅高达24.1%,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自1993年年中开始,出台了紧缩货币和财政、保值储蓄、整顿金融秩序、实行分业经营等16条措施进行*。与前三次相比,这次*的市场化手段明显增强,既治理了恶性通货膨胀,又没有出现以往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大起大落,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第五次通货膨胀发生在2007下半年到2008年。与前四次相比,这次通胀发生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收支持续大幅顺差的背景之后,外部冲击对国内物价波动的影响非常突出。从需求看,除表现为投资增长过快这一老问题外,2005年以来,外贸顺差持续大幅增长是当时需求拉动的主要特征。从货币供应看,由国际收支持续大幅顺差引发的货币供应也是主要渠道。从供给方面看,2007年国际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迅速上升。从治理措施看,主要特点是内外兼治。对内采取上调准备金率等措施大幅对冲顺差投放的货币,对外采取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办法对冲国内涨价。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与货币*组合轨迹
时间 所属阶段 财政* 货币* 搭配方式 实施年限
1979—1980年 第一阶段 松 松 双松 2年
1981年 第一阶段 紧 松 紧松 1年
1982—1984年 第一阶段 松 松 双松 3年
1985年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1年
1986—1988年 第二阶段 松 松 双松 3年
1989—1991年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3年
1992—1993年中 第二阶段 松 松 双松 1年
1993年中一1997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5年
1998—2002年 第三阶段 松(积极) 松(稳健) 双松 5年
2003—2004年 第四阶段? 积极淡出 稳健趋紧 偏松和趋紧 2年
2006--2007 松 松 双松 1年
2007--2008中 紧 紧 双紧 1年
2008中--2010中 积极 适度宽松 双松 2年
2010中--现在 积极 谨慎稳健 偏松和趋紧
在2010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2011年将实行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
2010年各季度通胀率:
一季度CPI增长2.2%,二季度CPI增长2.9%,三季度增长3.5%,四季度增长4.7%
2010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6%。
分类别看,食品上涨7.2%,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4.5%,衣着下降1.0%,交通和通信下降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持平。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12月份上涨5.9%,环比上涨0.7%。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6%,12月份上涨9.5%,环比上涨1.1%。
2010通货膨胀原因
首先,自然灾害多发,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流动性过剩,由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
第三,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第四,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第五,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
第六,部分国家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七,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中国国外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如原油)价格上涨,并传到中国国内,使2010年10月CPI增速超预期。
第八,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势,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发达国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
2010年采取的财政*和货币*可参看上面具体分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6:49
http://wenku.baidu.com/view/7c3d6d11cc7931b765ce1541.html
可以参考一下这个
参考资料:http://wenku.baidu.com/view/7c3d6d11cc7931b765ce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