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朝风云人物-李斯的一些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1: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41
关于李斯
【老鼠哲学】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
这是《史记•李斯列传里》的头一段,意思是:李斯少年时,家境贫寒,但李斯很小便聪慧过人,好学不倦。*后,因办事干练,被人举荐为看管粮仓的小吏。有一次,他看到吏舍厕所中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粪便,又经常受到人和狗的侵扰。李斯来到粮仓,却看到这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住着宽大的房舍,而且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于是,心中顿然明白,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
开宗明义,指出了李斯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的意思是说:人的贤与不贤,决定于他所处的地方。譬如老鼠,在厕所里吃屎的,惊恐不安;而在大仓里吃粮食的,却不受打扰,安逸自在。这就是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复习,研读,也因此出了不少深谙此道的人才。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写于李斯刚为客卿不久,正欲大展宏图之际,秦国内部却祸起萧墙。当时,秦国正大兵攻韩,韩国无计可施,遂想了一条妙计,让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假降秦国,然后鼓动秦王政派人兴修水利,借此消耗秦国国力,以达到延缓秦国攻韩的战略目的。但不久,郑国的计谋不慎败露,秦国内大哗。秦宗室大臣认为从别国来的客卿都有可能是各国间谍,应迅速驱逐出去。秦王政一怒之下,下逐客令,凡外国人一律赶出国门。李斯本是楚人,自是在被驱逐之列。当他知道自己将被驱逐出去之后,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束手就范,而是展开了一场绝地反击,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上书秦王政,毫不客气地指出逐客之举太愚蠢。李斯说,自从秦穆公起一直到秦昭公、庄襄王都有客卿,如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友、商鞅、张仪、范睢等都是外国人,可他们并不是间谍,恰恰相反,这些人以自己的能力给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怎能一概而论,把外国人都当成间谍而驱逐出境呢?
李斯接着说,如果外国的什么都不好,那你秦王宫里用的包括宫中装饰的玉石奇珍,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风之旗都来自国外,秦国一样都没有,你又为何认为它好呢?
最后,李斯话锋一转,提醒秦王: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是三皇五帝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根本所在,你这样的做法只不过是削弱自己,壮大敌人,是把钱粮和兵器送给敌人、反过来害了自己的愚蠢之举。
《谏逐客书》不知是通过何种途径送到秦王政手中的,但秦王政确实是在读过之后,翻然醒悟,不仅立刻停止了逐客,还将李斯请到宫内,商讨统一天下的大计,随后,又任命李斯为廷尉,直接参与朝政。
一场*和命运的危机就这样化险为夷。不经意间,李斯为后人留下了一篇千古吟颂的美文,以至于2000年后,一向评价文章极为苛刻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按捺不住对此文的推崇,称:“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制《秦律》】
新朝初立,天下未稳,为了维护国家秩序,李斯向秦始皇建议:今天下初定,六国人心尚未臣服,应该罢去六国与秦不同的法律,重新修订法律典章,使法度一统、万民遵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大臣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扩充,吸取其他各国的有关条文,然后制定出一套完整、严密的刑法制度,发布全国。《秦律》主要法律形式有律、令、法律问答、式、廷行事等多种。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设置、官吏任免、军事、外交、司法、监狱管理、社会治安、徭役戍边等,并且每项法律都有具体实施的办法和规定。这部法律的实施,不仅在当时史无前例,而且对以后历朝历代制定法典都影响巨大。
【建郡县制】
就在《秦律》颁昭天下之时,有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皇权*又在宫廷中形成了强烈对峙。以当时的左丞相王绾为首的封国制说甚嚣尘上。王绾向秦始皇建议:“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言下之意是仿照周王的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王子和有功之臣。秦始皇拿不定主意,让李斯等人进行商议。李斯对秦始皇说:当初,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太多,造成许多矛盾,之间相互攻击,如仇人一般,贤能的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现在海内仰仗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王子功臣以功赋税重赏赐他们。这样,天下无异议,是使国家安宁之术。这些建议得到了秦始皇的赞许,说:天下战事不断,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割据的王侯。现在天下初定,又像原来一样封国置地,是树兵树敌之举,那样再想使国家安宁可就难了。于是,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罢免了丞相王绾。按照李斯的方法,皇帝以下设三公、九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器聚咸阳销毁,并让12万户天下豪杰士子集中在咸阳,以便约束管理。从此,李斯的郡县制度被后来的朝代纷纷效法。
【统一文字】
同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小篆为统一书体。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字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刻画文字的萌芽,经过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长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战国时代由于群雄割据,“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因而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汉字形体产生了地域性的差异。原本只有一种写法的字,到了这时,往往齐秦有异,燕赵不同。因此,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奴隶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
【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之前,中国的度量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国诸侯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了不同的计算单位和不同的计算进制。这种原始状态复杂多样的度量衡只适应于*割据社会的需要。大一统的秦王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于是,在李斯的亲自指挥下,把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惊世之作。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甚至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修驰道、车同轨】
公元前220年,统一中国一年有余的秦始皇渐感隐忧,庞大的*集权要想在辽阔的疆域上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交通条件。此时,深谙皇上心思的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统一货币】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也就是命丧沙丘之前,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这一行动被司马迁的《史记》称作“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大矣。当初,秦统一中国后虽大部改头换面,天下一统,但惟独货币依然沿袭过去的形式。市面上使用的货币包括布币、刀币、贝钱和圆钱等形式,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因此,统一货币及结算制度、统一货币铸造便成了当务之急。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至此,李斯在他辅佐秦始皇匡扶天下的过程当中,完成了他最后一个使命。纵观李斯这些作为,可以这样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累世之功不乏其主,但大多不过功在当朝,时过则境迁。而李斯几乎每干一件大事都能产生影响千年的效果,并荫及后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斯时说:李斯作为一个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机遇和能力辅佐秦始皇终成霸业。如果不是因为种种无法让人容忍的恶行(杀韩非、焚书、坑儒)毁坏了他的声誉,那么他的功绩可与周公、召公媲美了。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