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0: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12:27
上更新统由晚更新世冲-湖积物(Qpal-l3)、风积(Qpeol3)、冲积(Qpal3)、残坡积(Qpspl3)、冲洪积(Qppal3)和冰水堆积(Qpfgl3)六个单元构成。
(一)晚更新世早期冲-湖积物单元(Qpal-l3)
该单元按岩性分为早期冲-湖积层(Qp1al-l3)和晚期冲-湖积物层(Qp2al-l3)两个单元。
在黑龙江省,其划归为哈尔滨组(Qp3h),在吉林省,其划归为上更新世冲积层。在此次遥感调查研究中,根据该单元遥感影像特征和岩性特征的差异,将其分解为上更新统下部(Qp1al-l3)和上部(Qp2al-l3)两个冲湖积单元,并实现了区域上的统一。
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东部高平原的拉哈镇、三兴镇、绥化市、双城市、扶余市、农安县、玻璃城子镇和林海镇一线。
岩性特征:淡*、褐*、土*黄土状亚粘土、亚砂土,厚5~15m。
在ETM图像上,呈绿色调,垄岗状、波状地貌,地表平坦,光滑影纹(图版1.2.25)。
出露于北部林甸县温家窑一带的晚更新世早期冲湖积物单元(Qp1al-l3),岩性为土*亚粘土,柱状节理发育(图版1.2.26),含白色钙质成分。顶部发育黑土层。
出露于阿城市一带晚更新世早期冲湖积物单元(Qp1al-l3),岩性为黄褐色、黄白色亚粘土。水平层理和柱状节理发育。详见阿城宫家屯06-23观测点剖面(图版1.2.27)。
阿城宫家屯06-23观测点剖面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出露于兰西县榆树镇一带晚更新世早期冲湖积物单元(Qp1al-l3),岩性为土灰色、*黄土状亚砂土,含极少量粒度为2~3cm的砾石,柱状节理和水平层理发育(图版1.2.28)。
出露于双城一带的晚更新世早期冲湖积物单元(Qp1al-l3),岩性为土*亚粘土(图版1.2.29)。
出露于梨树县北部孤家镇子地区的晚更新世早期冲湖积物单元(Qp1al-l3),岩性为土褐色亚砂土与黑色粘土互层(图版1.2.30)。
分布于下辽河滨海平原及北部丘陵地区的晚更新世早期冲湖积物单元(Qp1al-l3)为埋藏单元。
岩性分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岩性为灰黑色、灰色亚粘土含泥粒与细砂互层为主,含1~1.5cm的菱铁矿砾,厚8.14m。上层为灰、灰绿色细砂为主夹亚砂土,亚粘土透镜体层,上细下粗明显,厚23.33m。
孢粉组合以蒿属、松属为优势组合。草本植物占33%~72%,以蒿属、藜科为主;木本植物占17%~44%,以松属为主;蕨类植物占7.4%~22%,以水龙骨为主。属疏林荒漠植被景观,具凉爽略潮气候特点。相当于庐山冰期或辽宁下排头营子冰期沉积地层。
中部:为细粉砂类亚粘土含泥粒薄层,含泥粒和菱铁矿,泥粒径为0.3~0.5cm,菱铁矿粒径为0.5~1.0cm,大者为7.5cm。埋深46~55.53m。
孢粉以蒿属香蒲属为优势组合。草本植物占74%~75%,以香蒲属为主;木本植物占15.8%~19%,以栎属、柳属为主;蕨类植物以水龙骨孢为主。属于草原植被景观,气候温和,相当于庐山大理间冰期沉积。
上部:岩性为灰、深灰、灰黑色粘性土为主的亚粘土类粉细砂层。埋深36.76~46m。
孢粉组合为蒿属、桦属优势占6%~23.7%,以桦属、栎属、云杉属为主。古气候为寒冷阴湿,属森林草原景观。相当于末次冰期-大理冰期。
(二)晚更世中期风积物单元(Qpeol3)
分布于内蒙古养畜牧河南岸山前库仑旗地区和长岭隆起以及乾安县大布苏湖等地。按岩性划分为风积黄土(Qp2eol3)和风积砂土(Qpeol3)两个单元。
1.晚更世中期风积黄土单元(Qp2eol3)
该单元集中内蒙古养畜牧河南岸山前库仑旗地区。属风成的马兰黄土。
影像特征:在ETM图像上,显粉红间绿色色彩,平原地形,深切沟谷发育,呈“V”字形(图版1.2.31)。
岩性为浅*,灰*黄土为主,粉土为辅,粘土次之,具垂直节理,大孔隙发育,节理面上有钙质网纹及薄膜发育,在上部有一层黑灰色古土壤层,含钙质姜结石(图版1.2.32),厚度为2~30m。
据前人资料,产东北野牛、山羊、鸵鸟蛋、黄鼠、华北鼢鼠、鼬、旱獭等哺乳动物化石
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测定钙质结核14C年龄,距今年龄为(38740±879)~(38740±988)a。
2.晚更新世中期风积砂土单元(Qpeol3)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地区。在双辽、瞻榆、长岭、通榆、乾安、洮南等地以风积物断块形式出露,构成横贯中西*岭巨型沙垅的构造岩片。
在ETM图像上,显灰白、粉红、灰褐间绿色色彩,斑点、条带、斑块影纹结构,粗糙感强(图版1.2.34)。
出露于通榆县地区的晚更新世中期风积砂土单元(Qpeol3),岩性为土*细粉砂土夹灰黑色砂土层,表层发育灰黑色风砂土。属于弧形断隆的组成部分。
在通榆县榆树林06-58点发现动物骨骼(图版1.2.33)。
2000年,吉林大学邓金宪等在吉林西部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时,对双辽勃勃吐火山顶部晚更新世风砂堆积剖面作过研究,剖面各层岩性和剖面图(图1.2.25)如下。
图1.2.25 双辽勃勃吐火山顶部晚更新世风砂堆积剖面
双辽勃勃吐火山顶部风砂堆积剖面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勃勃吐橄榄玄武岩
在上述剖面的②、⑨层采集热释光定年样品2件,⑩层采集14C定年样品1件,获得3个定年数据,见表1.2.2。
表1.2.2 双辽勃勃吐火山风砂堆积测年数据
从上表1.2.2可以看出,勃勃吐火山风砂堆积形成于距今(7.69±0.60)×104a~(1.78±0.1)×104a期间。
对勃勃吐火山风砂堆积剖面各层进行孢粉分析,共统计92块薄片,孢粉数量仅有274粒。其中第⑩层含有193粒,占剖面孢粉总量的70%,①~⑨层仅有81粒,占30%。可见剖面孢粉含量极为贫乏。剖面所含孢粉成分,木本花粉仅有松属(Pinus)、榆属(Ulmus)和榛属(Corylus),且仅出现于第⑤、⑥、⑨层和⑧层上部,含量也仅有8粒,草本花粉以蒿属(Artemisia)、菊科(Compositae)、藜科(Chenopodiaceae)、豆科(Legu-minasae)、麻黄属(Ephedra)和香蒲属(Typha)为主,多出现于②、⑦、⑨层和⑧层上部,可见孢粉成分十分单调,①~⑨层堆积物形成于荒漠和半荒漠草原环境。第⑩层孢粉含量超过100粒(193粒),其中木本花粉占1.5%,草本花粉占98.5%,属于稀疏的森林草原景观,气候较温湿。可见除⑩层土壤层形成于全新世较温润的气候环境外,其他各层形成于干凉的气候环境(图1.2.26)。
出露于乾安县大布苏湖周边地带的晚更新世风积砂土单元(Qpeol3),岩性为土黄褐色亚砂土,泥林地貌特征清晰(图版1.2.35)。
该层产披毛犀—猛犸象动物化石。地层断代40ka。
(三)晚更新世晚期冲湖积物单元(Qp2al-l3)
在松嫩低平原、东西辽河平原广泛分布。
分布在松嫩低平原的晚更新世晚期冲湖积物单元(Qp2al-l3),岩性以土*亚砂土为主。
出露于北部林甸一带的晚更新世晚期冲湖积单元(Qp2al-l3),岩性为土*亚砂土,含钙质成分高,可见柱状节理(图版1.2.36)。上部为黑钙土,厚度约0.9~1m。该层与大兴屯组相对应。
出露于嫩江西部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冲湖积物单元(Qp2al-l3),岩性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岩性为土*细砂,含钙质结核。上部岩性为亚砂土,厚度1.5~2m。顶部为黑钙土层,厚度20cm。水平层层理发育(图版1.2.37)。
图1.2.26 勃勃吐火山风砂堆积剖面主要成分孢粉图示
出露于五常地区的晚更新世晚期冲湖积物单元
(Qp2al-l3),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砂层。具体特征见五常市建材厂取土坑上更新统剖面(图1.2.27)。
五常市建材厂取土坑上更新统剖面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27 五常市建材厂取土坑上更新统剖面图
分布在东西辽河平原晚更新世晚期冲湖积物单元(Qp2al-l3),岩性为白色石英砂、砂层、水平层理发育,含贝壳碎片。具体见下述剖面。
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左中旗)CL07-2点晚更新世晚期冲湖积物单元(Qp2al-l3)剖面(图1.2.28)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28 科左中旗CL07-2点Qp2al-l3实测剖面
在②、③层各采集光释光测年样品一件。经中国地震局王昌盛测定,年龄见表1.2.3。
表1.2.3 科左中旗CL07-2点冲洪积物光释光测年结果
根据上表测年结果,同时结合该剖面的岩性特征,充分说明晚更新世晚期松辽平原处于一个统一的古湖泊沉积环境。
内蒙古通辽市南部科尔沁沙地G0703点晚更新世晚期湖积堆积物单元(Qp2al-l3)实测剖面(图1.2.29)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29 科尔沁沙地G0703点实测剖面
该剖面层,为灰白色细砂、砂,呈浑圆状,分选好,厚层,埋深约6m,剖面未见底。据钻孔资料而知,该沉积物厚从几米至数十米,其中含有大量的贝壳,有的贝壳直径可达十几厘米。化学分析表明,沉积物主要为石英,含量高达88%,还含少量的粘土、钾长石和斜长石。据此,认为该层沉积物为湖相沉积。
该剖面①层埋深4.5~6.0m。为砂质沉积,具有水平层理。沉积物分选好,颗粒均匀,以石英为主,达78%,含少量的粘土、钾长石和斜长石及极少量的白云石。粒度组成:粒径>1mm占0.25%,粒径为1~0.5mm占20%,粒径为0.5~0.25mm占34.05%,粒径为0.25~0.125mm占32%,粒径为0.125~0.07mm占4.6%,粒径为<0.07mm占9.1%。在极细砂中暗色矿物散见(为角闪石等),多打磨成黑豆状或橄榄球状。
该砂粒经淘洗,筛选,在细砂极(直径为0.25~0.125mm),石英成分最高,杂质成分较少,可做一般工业原料。只发现了2粒贝壳碎片(分别为3mm×2mm,2mm×1.7mm),贝壳薄、脆,色白,可能为淡水贝类碎片。根据沉积物特征,得出砂样为风成砂成因,经反复打磨使磨圆度达佳至极佳,砂粒被流水带至聚水区,水中CaCO3经蒸发浓缩,沉积时胶结松散砂粒,使之成不定形团粒,CaCO3本身洁白,纯净少泥质。
该剖面②层,埋深4.5~2.5m。沉积物为灰、深灰色细砂,颜色较下层沉积物深。沉积物以石英为主,含量高达76.4%,含少量的粘土、钾长石和斜长石及极少量的方解石。该层沉积物有一定硬度,中厚层状水平层理。孢粉分析表明:该层孢粉以木本植物为主,占87.8%,其中又以松属和桦属为主,分别占53.9%和20.8%;草本植物仅占9.6%,以蒿属、藜科为主;蕨类植物中的水龙骨孢子占1.7%。孢粉组合特征说明该时期气候温和较湿。根据沉积物特征,当时为湖相沉积。
该剖面③层,埋深1.5~2.5m。沉积物为土*的粉砂,以石英为主,含量高达72.6%,含少量的粘土、钾长石和斜长石及极少量的方解石。透镜状,局部尖灭,具有一定斜层理。在埋深2.5处的OSL年龄为(16.6±1.8)ka,属于晚更新世。孢粉分析表明:该段孢粉以木本植物为主,占94.3%,其中以松属、桦属为主,分别为63.4%和21.1%;草本植物占4%;蕨类植物占2.7%。沉积特征表明,该时期湖泊开始萎缩,湖水水位变浅,周围的河流或是季节性面流影响该区沉积,出现斜层理。
该剖面④层,埋深0.3~1.5m。层厚约1.2m,沉积物为粉砂,深灰色,以石英为主,含量达69.7%,少量的粘土、钾长石、斜长石和白云石。具有弱的水平层理和斜层理。在该层发现了人骨、石器和瓦片等。孢粉分析表明:该段仍以木本植物为主,占91.9%,松属(51.4%)和桦属(25.7%)为主要种属;草本植物仅占5.4%;蕨类植物为2.7%。该段沉积特征显示,湖泊水位下降,并逐渐向湖沼环境转变,河流等对其影响明显。根据该层出现的人骨、石器和瓦片判断,该时期有古人类活动。从人类化石14C测年(3080±80)a、(3100±80)a(1∶25万四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来看,大致相当于“红山文化”时期的人类遗址。
该剖面⑤层埋深0.3~0m。下部具有斜层理,为现代风沙沉积。
综上所述,科尔沁地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由湖泊环境→湖泽环境→沙漠环境的演变过程。距今(16.6±1.8)ka时期,本区湖泊面积开始缩小,水位开始下降。到距今(3080±80)a时,湖泊基本消亡;到晚全新世,该区已经被现代风沙所覆盖。
分布于下辽河平原晚更新世晚期湖沼堆积物单元,岩性为粘土质粉砂、淤泥质粉砂、淤泥层。
沈阳道义屯晚更新世晚期湖沼沉积物剖面(图1.2.30)
上覆地层:全新统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30 沈阳道义屯晚更新世湖沼沉积物剖面
在剖面①~⑤层中各采集1件14C样品,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尹金辉等测定,测年数据见表1.2.4。
表1.2.4 沈阳道义屯Q0702点剖面14C测年结果
该剖面①层,埋深6.2~5.7m。14C年龄为14363~14895a(CalBP),属晚更新世。沉积物为黑色、灰黑色含泥炭薄层的淤泥,水平层理。可见3~4层水平泥炭层,与淤泥呈互层状。沉积物特征表明,此时本区为湖相沉积环境。孢子花粉分析表明:乔木植物花粉占76.5%,其中松属为61.4%,铁杉为7.6%,冷杉为5.3%,桦属为1.5%;草本植物仅占9.8%,见到的种类有蒿属2.3%、榛属0.7%、藜科0.7%和菊科0.7%;蕨类植物占13.7%,有水龙骨属(科)10.6%、卷柏属2.3%、海金沙属和0.7%。
该剖面②层,埋深5.7~5.2m。14C年龄为19600~19668a(CalBP)、19794~20095a(CalBP)两个年龄区间,属晚更新世。沉积物为黄褐色的粉砂与淤泥互层,具水平层理,含有蓝色铁质析出物。沉积物特征表明,当时本区湖泊面积变小,湖水深度变浅。孢粉分析表明:乔木植物花粉占38.5%,其中松属为13.5%,铁杉为13.5%,冷杉为9.6%,桦属为9.6%,桤木属为1.9%,铁杉属为1.9%,胡桃属为1.9%;草本植物占25%,见到的种类有蒿属9.6%,藜科3.9%,麻黄属1.9%,杜鹃属1.9%,莎草科3.9%,禾本科1.9%和狐尾藻属1.9%;蕨类植物高达36.5%,有水龙骨属(科)23%,卷柏属7.7%,凤尾蕨属1.9%,海金沙属1.9%和真蕨纲1.9%。孢粉组合特征说明,该层孢粉与其下部地层相比,草本和蕨类植物含量增加,木本植物减少。
该剖面③层,埋深5.2~4.8m。14C年龄为17138~17850a(CalBP),属晚更新世。沉积物为淤泥质粉砂,含有粉砂质淤泥薄层,具有水平层理。沉积物特征说明,本区当时仍为湖泊环境,但是湖水水位较浅。孢粉分析结果表明:木本植物占81.6%,其中松属为48.2%,铁杉为0.9%,冷杉为2.6%,桦属为21.9%,桤木属为1.8%,胡桃属为2.6%,榆属为1.8%,椴属为1.8%;草本植物仅占10.5%,见到的种类有蒿属2.6%,藜科1.8%,菊科0.9%,麻黄属1.8%,蓼地属0.9%,莎草科0.9%和禾本科1.8%;蕨类植物占7.9%,有水龙骨属(科)4.4%,卷柏属0.9%,真蕨纲2.6%。
该剖面④层,埋深4.8~4.4m。14C年龄为14358~14935a(CalBP),属晚更新世。沉积物为黄褐色粘土质粉砂,层理不明显,含铁管,长2~10cm。沉积物特征说明,当时为湖沼环境。木本植物占86.6%,其中松属占49.6%,桦属占25.8%,这两种为优势组合,还有少量的冷杉、铁杉、桤木属、胡桃属、榆属、栎属、木犀属和椴属;草本植物仅占11%,以蒿属(3.9%)、藜科(2.4%)为主;蕨类植物含量很低,为2.4%。
该剖面⑤层,埋深4.4~3.8m。14C年龄为13154~13329a(CalBP),属晚更新世。沉积物为灰色粉砂质粘土层,含铁管,长2~8cm。沉积物特征说明,本区当时仍为湖沼环境。木本植物占83.9%,其中松属高达60.7%,桦属占16.1%,这两种为优势组合,还有少量的胡桃属和椴属;草本植物仅占10.7%,其中蒿属占3.6%,榛属、藜科、杜鹃属和禾本科所占比例均为1.8%;蕨类植物为5.4%。
该剖面⑥层埋深3.8~3.4m。沉积物为褐、浅灰、黑色的斑杂状、含炭质碎块的粉砂,无层理。含铁管,含量为1%~5%。沉积物特征说明,本区当时为沼泽环境。木本植物占82.1%,其中松属高达51.2%,桦属占19%,这两种为优势组合,还有少量的桤木属、冷杉、柳属和椴属;草本植物仅占14.3%,其中蒿属占5.9%,藜科占2.4%,榛属、菊科、紫萁属、莎草科和禾本科所占比例均为1.2%;蕨类植物为3.6%,水龙骨科(属)占2.4%,卷柏属占1.2%。
该剖面⑦层埋深3.4~2.6m。沉积物为土*细粉砂薄层,纹层厚1~2mm。含铁管,直径0.2~1mm,长3~5cm,含量为0.5%~1%。沉积物特征说明,当时本区又向湖沼环境演变。孢粉分析表明,该段以木本植物为主,含量为77%,其中以松属(56.7%)和桦属(6.7%)为优势组合;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为13%;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10%。
该剖面⑧层,埋深2.6~1.4m。沉积物为灰褐色古土壤层,可见垂直节理,表明当时湖泊已经完全消亡。乔木花粉占68.8%,其中,松属为53.3%,桦属为8.6%,冷杉为5.7%,本层中还出现了少量的胡桃属;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花粉占26.7%,以蒿属(13.2%)、藜科(4.7%)为主。
该剖面⑨层埋深1.4~0m。沉积物为现代土壤层。综上所述,Q0702剖面揭示了自晚更新世以来,本区经历了由湖泊环境→湖沼环境→沼泽环境→湖沼环境→现代土壤层的演变过程。
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时期植被以针叶裸子植物松为主,含一定量桦等阔叶被子植物,属于针叶林或阔叶混杂林,古气候温和轻湿或轻润。
距今19600~19668a(CalBP)19794~20095a(CalBP)时,本区为冲湖积堆积物发育时期。之后,湖泛面开始缩小,水位开始下降。中全新世之后,湖泊基本消亡,该区大面积隆起。
广泛分布于东西辽河平原地区的白色石英砂层,属于埋藏单元,其上与晚更新世湖积砂层直接接触,根据其他剖面调查结果,首此将其形成时代厘定为晚更新世晚期。
该单元岩性为细粒石英砂,厚度几十米。颗粒均匀,分选性好,可作为制作玻璃的原料。
在双辽玻璃厂采坑,岩性为黄褐色、白色细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含量约占90%,长石和暗色矿物少量,约占10%。水平层理发育(图版1.2.38)。上覆灰黑色粉砂土,见贝壳化石碎片。
从区内晚更新世剖面的岩性特征、孢粉组合反映的古气候环境可见,晚更新世晚期,即距今约(19.4±2.0)ka至(16.6±1.8)ka,松辽平原仍然存在古大湖环境,沉积一套石英砂和砂层。这一结论不但突破了前人认定松辽平原晚更新世无古湖的看法,同时湖积石英砂和砂层为后期科尔沁沙地和区内沙化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四)晚更新世晚期冲积物单元(Qpal3)
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嫩江及其支流两岸的阶地中,以及下辽河地区。
出露于乌裕河、通肯河、呼兰河等河流两岸的晚更新世晚期冲积物单元(Qpal3),岩性为黄褐色、灰*、灰绿色、灰黑色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中细砂、含砾中砂、砂砾石层。基本属于伴随晚更新世晚期冲湖积环境同时发生于湖泊周边地区的河流冲积作用的结果。
按岩性和矿物组合可分上、中、下三层。
下层 米*中细砂,含砾中砂,砂砾石层,厚度5~10m。重矿物为角闪石、磁铁矿、绿帘石组合,其中角闪石占总量50%,绿帘石约占20%,余为磁铁矿,风化系数为0.4,表明古气候偏干冷。
本层孢粉面貌以蕨类水龙骨占优势45%~93%,次为草本植物,尚有少量桦、松,组成稀树-草原荒漠-草原景观,古气候偏湿冷,与重矿物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相吻合。
本层测年,顶界据热释光测年为(52.8±2.7)ka,底界为70ka。
中层 岩性为灰黑色,绿黑色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淤泥质细砂层,厚2~6m。
重矿物为角闪石,磁铁矿组合,角闪石含量低于40%,稳定矿物的磁铁矿、石英、纯铁矿,含量增加,风化系数增大,大约为0.8~1.0。与下层相比古气候明显转暖。
本层测年据热释光与14С测年,底界距今53.8ka,顶界年龄距今约23ka。
上层 岩性为土*,灰*,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层,含钙质结核。厚1~5m。
重矿物分析资料,非稳定矿物角闪石占总量的43%,绿帘石占20%,余为磁铁矿。风化系数为0.4。
本层大多数地区孢粉贫乏,或以蒿藜为主,组成荒漠草原或稀树-草原。
本层顶界年龄距今11.0ka。
出露于富拉尔基地区的晚更新世晚期冲积物单元(Qpal3),岩性为砂砾石层夹中粒砂层透镜体(图版1.2.39)。顶部覆盖厚度约10~40cm的晚更新世亚砂土层。砾石成分复杂,呈次圆状,粒径一般0.5~2cm。
分布于下辽河流域中部平原地区的晚更新世晚期冲积物单元(Qpal3),仅见于钻孔中。
岩性为灰、灰白、浅黄绿、深灰色的中粗砂含砾、细砂含砾、细粉砂及细粉砂夹粘性土薄层。北部粗,层次单一;南部细,层次多。层中含砾。粘性土薄层中含有石英和花岗岩的小砾石。位于边缘地区有黄土状亚粘土夹砂或砂砾石透镜体。该层下部含水层为砂砾石层。厚度为30~40m。
(五)晚更新世晚期坡洪积物单元(Qpspl3)
分布在下辽河地区的东、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和北部丘陵地区斜坡地带和西辽河地区山间河谷两侧斜坡地带或丘陵的周边。
出露于下辽河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坡洪积物单元(Qpspl3),岩性为含砾亚粘土及砂砾石、亚砂土、细砂,含砾中粗砂、砂砾石层,以*为主(图版1.2.40)。砾径0.2~1.0cm、0.5~3.0cm,最大5~7cm。总厚度为15~40m。
出露于西辽河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坡洪积物单元(Qpspl3),岩性以*、黄褐色黄土状土,内含砾石或砂砾石透镜体,结构较松散,具不发育的垂直节理及大孔隙,有钙质网纹和钙质斑点,厚5~30m。产大角鹿、王氏水牛、野牛、猛犸象、羚羊、草原鼢鼠、黄鼠等化石。
(六)晚更新世晚期冲洪积物单元(Qppal3)
广泛分布于西拉木伦河、大凌河、牦牛河、老哈河、教来河、苇塘河等河流两侧,多构成阶地。
岩性以浅灰、黑灰、灰色亚粘土、亚砂土为主,结构松散。其下部为中粗砂、粉细砂含砾、砂砾石层。水平层理时而见交错层理,产马、鹿等哺乳动物化石。厚度为10~30m。
(七)晚更新世晚期海积物单元(Qpml3)
分布在下辽河平原之滨海平原地区的水源乡先锋大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为埋藏单元,仅见于钻孔中。
岩性为灰黑、灰白色粘性土类粉细砂、中细砂层。含有大量有孔虫:缝裂希望虫、背凸卷转虫、丸桥卷转虫、卷转虫诸种、球宝卷转虫;海相介形虫主要有萨泥介未定种,有壳变形虫主要有刺盒虫未定种。此次属下辽河第二次海侵,称先锋海侵。
(八)晚更新世冰水堆积单元(QPfgl3)
区内晚更新世冰水堆积大片出露于大兴安岭东坡洮儿河、绰尔河下游,组成著名的洮儿河冰水冲积扇。
岩性由冰水堆积砾石层、砂砾石层和砂层组成。松散透水,含水,具有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砾石磨圆差别大,圆状、次圆状和次棱角状均可见,砾石表面见有压坑、压弯、三角面和擦痕等。砾石成分较为复杂,酸性火山岩、花岗岩、脉石英、蛋白石、花岗片麻岩等居多,厚度由扇顶-扇中-扇缘有由薄-厚-薄的变化。采砂坑所见最大厚度20余米。
在ETM图像上,显褐色色彩,醒目的扇状堆积地貌特征。由于扇的形态和轮廓十分完整,很容易将其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圈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