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皇帝的优美词句评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22:1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8:26
《国榷》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作者:谈迁(1594年—1658年)。此书收录了大量士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楼主个人认为又以编者谈迁所评最为精彩,相比《明实录》、《明史》的官方论调更为朴实,相比李维祯等人的迂腐更为开明。因为谈迁是明末人士,对大部分史实也没有亲见,于是在前代记载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很多个人思辨,更为难得,对现在很多广为流传的历史认知都有*性评论。
明太祖——朱元璋
谈迁曰:方帝之微时,视雷泽芒砀尤困矣,一餐之德,犹若终身。及应运拔兴,宰割天下,不异夙习者。非神解天授,曷克胜此任乎?功德隆洽,纲举目张,汉唐以下,所未逮也。重典刑乱,至移之功臣大吏,市血陈殷,殆同秦隋,而天下宁谧,奸盗惕息,则爱民之心,天地百神,深为谅之,国祚灵长,职此故也。实录于末命特持符召燕王,建文用事者,矫诏却还之淮安,疾剧,上问第四子来未,此永乐时饰说也。先是敕燕王备虏,盖无一日忘者,宁溺爱启嫌于诸王哉?浅之乎窥高皇矣!
翻译:
当陛下在微贱之时,与古之开国帝王微贱时相比尤其困顿,得到一饭之恩就如同再造。等到应运迅速兴起,执掌天下,却如同素所熟习,如果不是天命神授,怎么会如此胜任此任呢?
功德隆盛周全,条理分明,汉唐以下,无人能及。用重典治理乱象,以致加诸功臣大吏,血流满市,暴同秦隋,但是天下宁谧,奸盗恐惧,则是因为其爱民之心让天地百神深谅,国祚兴盛绵长,也是这个缘故。
《实录》中写道临终特别命人持符召燕王,可是建文帝却矫诏将燕王阻挡在淮安,病重时皇上还问第四子来否。这就是永乐时候的掩饰之说了,之前诏命燕王备御虏寇,怎么会有一日忘却呢?如此溺爱不是让燕王启嫌于诸王吗?这样饰说反倒把高皇帝看浅了。
明成祖——朱棣
谈迁曰:高皇帝在天之灵,歌舞讴思,方切海内,而北平会不返顾,撊焉举兵,振臂疾呼,用脱家祸,虽茹薇之士,饮血之臣,摇唇鼓吻,终我未谅。然鹿走山林,命悬庖厨,设徇咫尺之义,幽圄之下宁有天日哉,帝所以振袂而起,犯不讳于天下也。凝命之后,恪遵祖训,而藩戚之间,弦不得胶,刀锯弓旌以甄惩臣民者,犹昔日也。蠲租课吏,饬旅阐文,不啻过之。至于航鲸海之险,轺西域之傅,触风露,历寒暑,帝岂无劳民之惧哉?逆取顺守,积疑在心,穷极王略,威振殊俗,不惜垂堂之戒,身冒埃雾,冀凭一怒之力,销内嫌而弭外寇。彼解缙书生,方实肉食,乌足以知之?噫!天枢北垂,铜柱南附,而阁辅以筹之,河漕以纬之,为国家无穷之利,盖创获也已。
翻译:
高皇帝新崩,正值众人怀念讴歌之际,海内才方平定,而北平燕王却毫不顾念,大举起兵,振臂疾呼,只为摆脱一家之祸,即使有隐居高士挑拨煽动,但我认为终究不可原谅。
然而鹿奔跑于山林,性命却随时系在掌握其生死大权的厨子手中,这是势所必然的。假若曲从狭隘的义理,牢狱之中怎么还会有天日呢?这也是陛下之所以振袂而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原因。
陛下得位之后,恪遵祖训,藩王之间,不得私下联结,又恩威并施,奖惩臣民,犹如昔日。免除租税,考核官吏,整饬军队,编修文典,何止过之?至于航险扬威海外,诏西域万邦来朝,亲触风露,经历寒暑,陛下怎么没有忧惧先前的劳民呢?
从逆而取,却顺而守之,积疑在心,因而穷极帝王之略,威震蛮邦,不惜使自己处于险境,身冒尘沙,冀望凭借天子一怒之力,消除内患而平息外寇。解缙一介书生而已,方才享有厚禄,哪里足以知晓陛下之心呢?
噫!天枢北垂,铜柱南附,即所谓天道伦常。陛下设立阁辅以运筹朝纲,兴修河漕以经纬天下,这都是为国家所谋无穷之利,前所未有的创举啊!
明宣宗——朱瞻基
谈迁曰:国初严御,每重囚岁械入京辄千百,簿尉巡檄之任,辄烦圣虑,盖详极矣。宣宗幼侍文皇帝出入塞垣,深谙民事。及即位,遽有乐安之驾,非素才武,畴克灭此而朝食也者?然兵不轻试,惓惓以生灵为念。水旱朝奏,赈贷午曁。亲阅囚牍,多所释遣。好文学之士,一才一技,皆被甄录。盖睿质天纵,文翰并美,而不矜其能,尝有自下之色。国家之治,宽严有制,烦简有则,帝实始之。而於废胡后,弃南交,孰为帝谅者?呜呼!废后非盛德事也,其弃南交,比於汉之朱崖矣。
翻译:
国初时统御严格,每年重囚械送入京动辄成千上百,本当由主簿县尉所行使的巡行晓喻之任,也总是烦劳圣虑。
宣宗自幼侍从文皇帝出入边塞,深谙民事。等到即位,立即便有亲征平叛,如果不是素有领兵之才,怎么会有如此必胜信心呢?
然而兵不轻试,惓惓以生灵为念。水旱灾害,早上刚刚得奏,中午赈济粮款便已跟进,亲自批阅刑狱案牍,多有所释遣。重视文学之士,凡有一才一技,皆被甄别录用。
陛下睿质天纵,才华横溢,却不自恃才高,常露谦逊之色。国家之治,宽严有制,烦简有则,实由陛下开始。
但是在废黜胡皇后与放弃安南事情上,谁说可以对陛下原谅呢?呜呼!废后绝非盛德之事,放弃安南之失,可比汉朝之放弃海南。
明代宗——朱祁钰
谈迁曰:国家厄会,盖莫若乙巳矣。闽浙疮痍,黔粤啸聚,天未厌乱,北狩随之。阊阖罹白登之困,象魏下阴山之悲,宗社丝髪,仅系景帝。当时六师新丧,九塞气沮,南迁之议,独徐珵乎?乃舍姬旦小节,绍少康之旧勋,坐摄羣嚣,独制长策。犬羊虽狺狺不休,我圻父是任,俾弭耳以退,皇灵遐畅,南北交捷。曾不捐汉绘之尺寸,费宋缗之毫纤,而虞渊返照,事同揖让。尤恤饥拯溺,纳谏信贤,嘉王竑,薄徐珵,具有神识。而或以太上事过责之,斗粟尺布之谣,古人不免焉,政未可以紾臂论也。
翻译:
国家众灾会合,再莫如正统之乙巳。福建浙江一片疮痍,贵州两广贼盗啸聚,天下方才大乱,又随之以土木之变。
京城被围,危急如汉高祖之困于白登,皇帝被俘,悲哀至发令受胁于胡虏,宗社命运悬于丝发,仅系景帝一身。
当时六师新丧,九塞气沮,赞同南迁之议的,难道只有徐珵吗?于是舍弃小节,效仿周公摄政,再续夏朝少康中兴之旧勋,坐镇震摄众人喧嚣,独定万全之策。
虽有犬羊之辈争辩不休,坚持任用兵部尚书于谦,使敌军铩羽而退,皇威远扬,南北交相报捷。不曾有如汉之割地半寸,或宋之赔款分毫,而令将落之日再次高照,其功堪当禅让。
陛下格外重视赈恤饥贫,解救危难,采纳进谏,信重贤能,嘉奖王竑,鄙视徐珵,皆极具器局识见。
然而或许有人用太上皇之事过于苛责,类似汉朝“斗粟尺布”这种皇室兄弟不睦的谣言,自古就难以避免,国政之事不可以用民间兄弟扭斗衡量定论。
明宪宗——朱见深
谈迁曰:恤饥察冤,求言课吏,先后史不绝书,而于胡僧幸阉斜封墨敕之滥,亦不能为帝掩也。当其时,朝多耆德,士敦践履,上恬下熙,风淳政简,称明治者,首推成弘焉。而或有遗议,则在汪直、李孜省、继晓辈蚀其一二,于全照无大损也。尺璧之瑕,乌足玷帝德哉!末谕太子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道,俨然成周之遗训也。说者谓帝初欲易储,以泰山屡震而止。噫!帝能尊钱后,复景帝,俱事出常情之外,而乃轻视东宫?必不然也。
翻译:
赈恤饥贫,体察冤案,要求臣民上书言事,考核官吏的政绩,这些事前后史书上都不断有记载,但对番僧佞幸传奉封官的泛滥,也不能为陛下遮掩。
宪宗时期,朝中多年高德望者,士大夫笃厚任职,君主泰然,国家兴盛,民风淳朴,法令简省,可以堪称“明治”的,当首推成化、弘治。
然而或许有非议的地方,则在于汪直、李孜省、继晓之辈损蚀其一二,相对于全照则没有大的影响。一尺之璧难得,些许瑕疵,哪里足以玷污陛下的盛德呢?
临终教谕太子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道,俨然如同周公辅佐成王时的遗训。有人说陛下当初打算易储,因为泰山屡屡地震才中止。噫!陛下能尊礼钱太后,复景帝位号,这些都出乎常情之外,怎么可能反而轻视东宫?必然不是这样。
明孝宗——朱佑樘
谈迁曰:明当中叶,国家积岁熙洽,鸣吠烟爨,蒸蒸如也,岂不称盛际哉!仅一二秕政,贤佥杂迹,或反为所用,吏民嗛焉。孝宗在东宫,久稔知其习。首罢幸相,次第厘革,改步之初,中外鼓舞,晓然诵明圣,识上意所向也。优容言路,汇吁良士,六卿之长皆民誉,三事之登皆儒英。讲幄平台,天听日卑,老臣造膝之语,不漏属垣,少年恸哭之谈,尝为动色。故良楛鉴断,刑赏恬肃。虽寿宁之戚,天下艳之,然宠若窦宪,尚难泌水之园,骄即武安,未请考工之宅,则帝心端可知矣。宵旰之勤,尽十八年如一日,而宣室之谟画,天章之笔札,诸臣惟镇静之是务,补苴呵护,神理舒谧,欲脱略凡近,强往迥图,尚未之逮也。而缨緌耻于速化,闾阁愧于佻达,考其归宿,兢兢于先民,非德泽深厚,能摩切如此哉!诏不返汗,兵不屡驾,最轸念民力。于时水旱夷盗多见告,吏民喁喁,忘流徙屠掠之憯,俱交口慕说。噫!孝宗何以得此于天下哉!亿万载无疆之休,一传而斩。古者天子一娶十二女,帝姬嫔不广。繇今而观,先王之虑远矣。
翻译:
明朝中叶的时候,国家多年清明和乐,处处鸡鸣犬吠,家家炊烟袅袅,一派繁荣景象,岂能不称作盛世啊!仅有一二弊政,贤臣庸吏混杂相处,或者庸者反受重用,导致官民不满。
孝宗在东宫,早就熟知这些人的劣习,即位后,首先罢免幸进的宰相,然后依次改革。改步之初,朝廷内外一片欢欣鼓舞,见识了上意所向之后,都真心称诵陛下明达圣哲。
优容言路,招纳贤士,六部的长官都是民众所称誉的人,位列三公者都是饱学儒士。常有平台讲幄,帝王的听闻愈来愈广博亲民,老臣私下促膝所讲话语,不会漏给隔墙他人,少年放声痛哭所谈,常常为之动容,所以能鉴断精良与粗劣,赏罚平和严正。
虽然外戚寿宁侯一家让天下艳羡,然而虽受宠如东汉权臣窦宪,尚且难以如其侵夺沁水公主之园,骄纵若西汉武安侯田蚡,还没到如田蚡请求拨划考工官地扩建私宅的份上,则陛下之心就可以知道了。
日夜为国事而忧虑勤劳,整整十八年如一日,但是在运筹江山,经纬天下上,诸臣只是平稳尽到本职,对国政修补呵护,使旨意理路从容宁静,想要超脱平庸浅薄,强达到遥远宏图,还是力有所不及。
然而弘治年间士大夫以快速入仕做官为耻,百姓为轻薄放荡感到羞愧,如果考究其归宿,是谨慎紧随古代贤人,若非陛下德泽深厚,怎么能教化规劝至如此呢?
诏令不反复,军队不屡屡出兵,最为珍惜顾念民力。当时水旱灾害、外族入寇多见奏报,*百姓仰望期待,忘记了流离失所、遭受屠掠时的凄惨,全都交口称赞陛下盛德。
噫!孝宗何以得天下民心如此啊!
本是万世无疆的帝王之业,竟然只传一世而止。古代天子一娶十二女,以广子嗣,由今天看来,还是先王考虑的长远啊!
明思宗——朱由检
谈迁曰:自昔覆亡相踵,桀纣秦隋以淫虐,平献恭昭以昏懦,从未有勤俭明敏如我先帝。思比迹三代,而末岁不造,陨祀踣宗,令人饮泣,真穹壤之恨事也。嗟乎!帝之初载,剪剔貂勃,宫府肃如,狐鼠惕息,谤木谏鼓,招徕法弼,海宇喁喁,相望至治。鞭挞要荒,自不再计,寝假数年,潢池日溃,终不驯服,至于荼毒关塞,虔刘畿省,中外*然不宁。而乾心亦少亢矣,*之谄,言路之杂,牧守之黩,将校之玩,憸壬蚀于内,饥盗螫于外,滋衅稔毒,犹源之不澄,奋三尺以威之,租赋登则为循吏,流殍塞则付凶年,诛求不已,赈贷罕闻。又所以筹边饵寇者,兵曰乡勇,饷曰搜刮,劝助巨室,朘削生民,怨盈于下,敺之于赤眉黄巾,势不可瘵,而文武之泄泄犹如故也,天子习警曾无改虑,而寄腹心于近幸,忘向者逆案之惩创。嗟乎!先帝之患,在于好名而不根于实,名爱民而适痡之,名听言而适拒之,名亟才而适市之,聪于始,愎于终,视举朝无一人足任者,柄托奄尹,自贻伊戚,非淫虐,非昏懦,而卒与桀纣秦隋平献恭昭并日而语也,可胜痛哉!传有之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帝宠信常寺,竟同王承恩对缢,是则晏子之所谓非其亲昵谁敢任之也!噫!可慨也已!
翻译:
往昔国家灭亡,桀纣秦隋是因为荒淫暴虐,平献恭昭是因为昏庸懦弱,从未有勤俭明敏如我先帝的。追求比肩尧舜,却晚期不幸,宗社覆亡,令人饮泣,真是天地间之大恨事啊!
唉!陛下刚刚登基时,剪除权臣,宫廷官署一派肃然,贪官污吏恐惧喘息。广开言路,招徕法家弼士,天下人都相望期盼一个太平治世的到来。
征讨荒远蛮夷,自然不必再提,安定数年,农民起义军日渐溃败,然而终究未能驯服,发展至荼毒关塞,劫掠京师周边,中外*然不宁。
而陛下也曾稍稍奋起,朝臣的谄媚,言路的混杂,地方官的渎职,将校的玩忽,奸佞小人腐蚀于内,饥荒盗贼毒害于外,祸患滋生,毒瘤积长,这些终究是因为源头的不澄澈,于是奋一人之力威慑之。租税收足就是好官,灾民*饿死遍地则归咎荒年,诛杀敲诈无休止,赈济却少有听闻。
再者在边事筹谋和抵御外寇上,征兵只能靠乡勇,军饷只能靠搜刮,鼓励扶助富家大户,而盘剥生民百姓,怨气充溢民间,生生将百姓驱向了赤眉黄巾。
大势已经无可挽回,文武大臣却仍然懈怠如故,天子已经习惯于告警,全无考虑改换方式,只是把腹心寄托给近幸,忘记了以往逆案的惩戒。
唉!先帝之患,在于好名而不根于实,名爱民而实伤之,名听言而实拒之,名求才而实弃之,聪于始,愎于终,视举朝无一人足任。
权柄托付给宦臣,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非淫虐,非昏懦,却终究与桀、纣、秦、隋、平、献、恭、昭同日而言,是多么令人痛心啊!
《左传》有云:“君以此始,必以此终。”陛下宠信宦官,竟与王承恩相对自缢,这就是晏子所谓“非其亲昵,谁敢任之”啊!
噫!真是可叹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8:27
对明朝皇帝作家杨大侠评价,历史是一位喜欢恶作剧的老人。自孝宗弘治之后,明朝一百多年中,没有一个皇帝肯稍微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在它行将完蛋之际,反而跑出来一位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的皇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8:27
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追问有没有像这种的:明朝 一个被人误解的朝代
明朝 一个壮大强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