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彬的印多一什么为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23:3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9:36
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传世作品较多,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博物馆均有收藏。
时大彬及其作品的流传
[编辑本段]
时大彬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宋尚书时彦裔孙,时鹏之子,生平活动期在明代万历朝至清代康熙朝之间。
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多见于文人记述。明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坚致朴雅。好仿供春大壶。自从他游苏州娄东,交接陈眉公诸辈后,制壶风格为之一变。制壶由大转小。据称︰时大彬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每遇不满意的作品,即行毁弃。即打碎十之*也在所不惜,当时茶风盛行,对壶艺要求很高。
时大彬一生约八十余岁,所制作品当数以千计,流传其广。有诗为证︰「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兴陈贞慧《秋园杂佩》载︰「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时大彬作品虽多,但流传存世者极少。至清乾隆年间,时大彬的作品已视为稀世珍宝了。
时大彬距今约300余年,据后人简要统计,其存世作品,包括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可见精贵之至。海内外也有许多私家收藏,因无从查考,莫辨真伪,因此暂不统算在内。时壶大多有「大彬」款识,以此识别。
国内现存于公家的,有以下三件时大彬作品︰
「六方壶」,红泥紫砂,系1965年于扬州江都明代墓葬中出土,有关专家大多认为是时壶真品。明墓系万历四十四年的。「六方壶」现存扬州博物馆。壶形制规整,壶底阴文刻「大彬」两字。
「紫砂扁壶」,刻有「源远堂藏、大彬制」七字。该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天香阁壶」,泥色紫黑。壶盖里刻「天香阁、大彬」五字。壶外观有大度之气,雍浑古朴,或认为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僧帽壶」。「僧帽」造型,在唐宋以来的瓷器造型中已不少见。时大彬借鉴于紫砂造型中,所作「僧帽壶」棱角分明,线条流畅,精雅独到。底款「生莲居大彬」五字。该壶现存于上海友谊商店。
大彬的作品,除茶具之外,还有文房清玩。其显著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自署款识。时大彬早先往往请人代笔署款。在交接许多文人雅士以后,时大彬便揣摩名家书体,发愤苦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时大彬终于写得一手好字。他削竹为刃,以竹代笔,在壶艺作品上署名。其书法深得许多名士的赞赏。以至于后来把大彬书法作为辨别作品真伪的标准之一。
时大彬两位高足,李仲芳与徐友泉,师出名门,但创作风格各异。时大彬对有些作品十分欣赏,因此就在待弟的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号款识。这是紫砂行业的一项「特权」,这是对自己徒弟的技艺的一种认可,也是最高的奖赏。那就有人讲︰「李大瓶、时大名」。即李仲芳做的壶,时大彬署的名。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在时大彬的流传作品中,也有其徒弟之作。但确切是哪一件,俱不得而知了。即便如此,此壶的艺术价值也与时壶等同了,甚至会高出一筹。
时大彬作品见于著述及收藏有人者,有以下诸品︰
据清李斗《扬州名胜录》载︰(天雷坛)供物中有时大彬壶,盖与口合如胶漆,不能开。摇之,中有水声,斟之无点滴,数十年如一日。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载,梁曾见一「伶俐不如痴」钵盂。 盂上有菱角,荔枝如意,螭龙。取其谐音。
《前尘梦影录》载「耕夫携儿壶」。正面刻「负来而引道、冻馁而守仁」十字。阴面刻一耕夫携一小儿。又称「长白口参仙藏壶」。
潘伯英藏大彬壶四品。有「四时佳兴与人同」句。四壶之泥色形制具不得而知。
马思赞藏时壶,以方氏核桃墨向希文易得,马有诗记其事。
「澹明壶」,款有「澹明相公清玩,万历庚寅大彬」等十二字。
曲阜「孔东塘」藏两壶。「中壶」,色淡紫而胞浆明润,敦朴稳称。名「宝倾壶」。「小壶」,得自陈健夫,扁如柿饼,不得容杯水,柄下刻「大彬」。
周容《宜兴瓷壶记》载︰阳羡某氏藏「提梁壶」一。藏「汉觯壶」一。
近人张虹藏猪肝色大壶。整巧敦朴,兼而有之。底镌「叶硬经霜绿,花肥映日红,大彬制」草书十三字。
「披云楼」藏扁花盆形大壶,底刻「大宾制」书法古拙,于篆楷之间。「文房四考」曰︰「时大彬以紫泥茶壶,「大宾」即大彬也」。
「菱花式」壶,有「大彬」两字楷书款。
「六角壶」,底刻楷书两行,「万历丙申时大彬制」。
「为宝俭主人制」底款壶。清张廷济有「时少山砂壶为蔡少峰赋」。「宝俭堂」为明华亭马氏室名。
吴槎客藏时壶三品,注云︰予藏大彬壶三,皆不刻铭,一壶底有欧公诗二句为尤胜。吴槎客名骞,乾隆时人。着有《桃溪客语》等。
「六合一家壶」。吴槎客云︰「长洲陆贯夫绍曾搏合土也,为予赏大彬壶……,底盖为一壶者,合之注茶,渗屑无漏,名六合一家壶,离之为六。」
张燕昌家藏「菱花八角壶」,侧有款。见《阳羡陶说》。
「汉方壶」张叔未藏。张叔未「得时少山壶」诗︰「黄土谁搏作汉方,一时千载姓名香。品题不假朱王重,弓冶何渐赵董良。自富技能须绝顶,可撑文字到枯肠,重吟田把真无奈,赢得壶中日月长」。壶通高三寸余,方二寸二,楷书四引在底中。
清渔洋山人汪士祯藏「梅花壶」。汪有诗︰「苇村以时大彬所制梅花沙壶见赠,漫赋兹篇,志谢雅贶」。诗曰︰「阳羡茶壶紫云色,浑然制作梅花式。寒沙出治百年余,妙手时郎谁得知。感君持赠白头客,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好逢花候贮灵芽。他年倘得帆 便,随我名山佐茶宴」。
吴骞《阳羡名陶续录》载︰「叔未叔出示时壶命作图并赋,张上林。」诗曰︰「曾阅沧桑二百年,一时千载姓名镌。从今位置清仪阁,活火新泉活夙缘」。此乃张叔未之时壶。 (此壶疑与上述「汉方壶」为一壶。姑且存之。)
清张燕昌《阳羡陶说》载︰王汋山藏冷金紫小壶,款有楷书「时大彬制」。
陈鳣《松砚斋笔记》载︰倪氏「六十四砚斋壶」。
沙上九见一壶︰题「甲辰秋八月时大彬手制」。见于《阳羡陶说》
另有两壶︰「张瓜国」藏「僧帽壶」。近人某赐蔡寒琼,后属李景康之时壶。
以上亦包括国内一些学者的统计,其壶主要见诸著述,图存、传器。时大彬作品署款各不相同,或有不署名者,有款「大彬」两字,有加姓如「时大彬制」者,有刻有诗句者。不一而足。可待大家作进一步考证。从中也可知时大彬作品之概貌,也可了解时大彬作品流传的大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9:37
一、在工艺上:时大彬基本完成了手工成型的制壶工艺。所谓“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为完成之初期”(张虹、李景康《阳羡砂壶图考》)周容在《宜兴甆壶记》这样记载:壶艺“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这就是说,不知名的金沙寺僧原来是徒手捏壶而供春“斫木为模”,用木模挡坯制壶;而时大彬又抛弃了木模,用手工制壶,而且大大发展了制壶的专用工具。时人评论“良工虽巧,不能徒手而就,必先器具修后制度精。甆壶以大彬传,几使旊人 指”时大彬不仅手艺巧,而且器具修,所以其制壶“制度精”,使天下制壶陶人为之折服。(旊人:陶工; 指:折指,喻佩服其工巧)我们可以这样说:是时大彬总结了前人制壶经验,奠定了今天紫砂“拍身筒”、“镶身筒”手工制壶的一套独特的制壶工艺的基础。紫砂泰斗顾景舟生前也常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传统技法,已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以后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最大的功绩。”
二、是泥料上,在紫砂泥料上,大彬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能手。“或淘土、或杂以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俱足。”(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如果说,“淘土”,即从陶土中“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是金沙寺僧和供春首创的活,则在其中“杂以砜砂”,即相当于现在的调砂、铺砂则应是大彬的首创。调砂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掺砂后增加“细土”的强度;二是增强砂壶的艺术效果,周高起曾形容“壶之土色……上有银沙点点,迨砜砂和制,壳绉周身,珠粒隐隐”。至于是怎样“杂以砜砂”的,李斗《扬州画舫录》说得很具体:“其制法,陶土之内杂以砜砂。尝毁旧甓以杵舂之,使还为土,范为壶,燑以熠火,审候出之”《阳羡砂壶图考》的作者在引用周容《宜兴甆壶记》云:“时大彬故入以沙,炼土克谐”时加按语也说“砜砂即陶缸已成之器捣碎舂之参入土中,故曰参砂”我曾请教一些业内人士,谓现今之掺砂、调砂是掺入本土绿泥,不是将陶缸捣碎掺入,因而认为所谓“杂以砜砂”是文人以派传讹。但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时大彬开创的“杂以砜砂”是可信的,那是针对当时制壶所用的“细土”而为之,而且就是这一创举为今日的铺砂、调砂奠定了基础。
时大彬不仅善于调砂,且能调配泥色,所以“诸土色具足”,因此,时大彬在砂壶泥料上的创新对壶艺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三、在造型上:时大彬制壶有多种造型,所谓“诸款具足”。兹从出土时壶、文献记载以及存世传器中略加分析,则时大彬制壶造型有圆器、方器、仿生象形器及筋囊器等多种,真不愧是制壶造型的多面手。
出土文物:明户部尚书卢瑞锋墓出土了时大彬制圆壶、无锡涵莪墓出土时大彬制“如意盖三足圆壶”、江都曹氏墓出土的时大彬六角紫砂壶;
存世传器:现存世“大彬款”的紫砂壶共有13把,分别藏于各地博物馆或私人,现按造型归类为分别如下:
圆器:
特大高执壶。壶身铭:“江上清风,山中明月丁丑年大彬”。
仿供春龙旦壶。共有二款。一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底款“大彬仿供春式”。一见海洋公司版《砂壶集》第335页,底款:“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
虚扁。上海博物馆藏,底款“源远堂藏大彬制”。
提梁壶。壶唇外有楷书“大彬”二字,又刻有方印“天香阁”三字。南京博物院藏。
方器:
开光方壶。共二款。一见40期《壶中天地》,底款“万历丁酉时大彬制”;另一款香港茶具博物馆藏,底款“时大彬制于三友居”。
高僧帽壶。唐云藏,底款“丛桂山馆大彬”。
莲瓣僧帽壶。底款“万历丁酉年,时大彬制”。
仿生器:
凤首包袱壶。唐云藏。底款“万历丙申时大彬制”。
半瓜水盂。唐云藏。壶身铭“辛亥夏制于正已堂为可先老先生少山时大彬”。
筋囊器:
玉兰花六瓣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底款“万历丁酉时大彬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9:37
龙凤印包壶 高7厘米 口径4.5/3.4厘米 明 时大彬
此壶材质为紫泥掺幼砂,紫黑相间,泛出星星白点,俨如繁星在天。壶体造型为一枚方印,用布包扎,形体饱满挺括,布纹褶裥,杂砂铺上,反映出紫砂的肌理质感,而壶盖正是一个印包花结的顶端。印包各个细部剔刻精细,线条流畅,壶腹中部伸出的壶嘴弯曲塑成鸣状凤首,形态生动,以示呈祥;设龙首纹饰为壶把,有龙眼、鬣鬣奋张,对称均衡,端握顺手。通体刚柔相济,韵致怡人。整器设计协调,制作严谨,不愧为大家名作气度。壶底刻有“万历丙年申时大彬制”八字楷书款,此壶作于公元1596年。龙凤呈祥,蕴藏官印,这是封建社会仕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紫砂壶虽小,步入文化殿堂,成为高雅艺术,品赏之余,令人遐想,玩味无穷。此后,各种款式的印包壶相继出现,成为紫砂艺人竞相模仿的“佳作题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9:38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壶艺名家时朋之子,明代万历年间人。其生卒年代不详。“考诸记载,少山万历间人。张叔未云:顺治十八年,时年已老。然则少山克享天年,清初始殁,可无疑义”(《旭羡砂壶图考》)。据徐秀棠大师在《中国紫砂》中考证,时大彬可能生于嘉靖末年的1560年。《宜兴人物志》(上),称其为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具体生卒年代为1573—1648年,而台湾的徐鳌润先生则推测其生于1573年卒于1662年,享年89岁(徐鳌润:《明季艺坛三杰之一—许龙文考》)他是继供春后,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壶艺大家,被誉为“千载一时”、“明代良陶让一时”(吴骞《阳羡名陶录》)事实上,时大彬确实为紫砂壶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9:38
时大彬的印多一以刺绣和手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