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什么是佛家五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2:0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4:14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色〕--色法--物质

〔受〕--感受

〔想〕--思想,心所法

〔行〕--精神的活动

〔识〕--心王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他所执著的我,这种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扩展资料:

五蕴中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

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

过后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给它们种种名称,此即是所谓的想。

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蕴皆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4:14

  五蕴

  一、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
  (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
  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
  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
  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
  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
  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
  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
  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
  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
  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
  --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
  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
  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
  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
  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
  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
  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
  说十二处、十八界。

  二、众生的意义: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
  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
  好像植物、依靠我们的身体生活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我、爱他所执
  著的我,这样的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佛陀说众生是由名、色组成的聚合,这个名色略分为五种类聚--五蕴。

  (1)、名:我们的精神活动,不可见,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称之为
  名。此名既是我们的心,它又可分为心、意、识或八识。

  (2)、色:生理的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
  指我们的身体--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组成我们的身体
  和精神活动。

  三、五蕴简表:

  〔色 〕-- 色法 ---- 物质的活动
  〔受 〕
  五蕴:-〔想 〕--心所法 〕
  〔行 〕 〕-- 精神的活动
  〔识 〕---心王 〕

  四、详谈五蕴:

  (一)、色蕴:

  色蕴的意义: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所指的是一切
  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
  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
  物质皆具四大种。所谓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
  -流动潮湿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四者、风大--轻浮流动
  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
  --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
  态。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
  风做代表罢了。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
  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说一块石头,
  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
  大就多。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既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
  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
  含何种元素,佛教对这些不太注重。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
  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
  别的分类方法,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
  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

  内色 外色 产生的知觉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生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谈到五双色,那就要讲到"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六根不净,那六根
  是指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既是
  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意根和法尘的一部分是属于心法,既是法尘可分
  为两部分:一者、心法;二者、色法--法处所摄色。佛法中把物质(色法)分
  为五双色和发处所摄色,共十一种。

  (二)、受蕴:

  "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
  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
  称为三受。

  (1)、苦受:领纳逆境,身心*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2)、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3)、舍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⑴、受的来源: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皆从六根而来。

  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并非看到东西,它是看到光线(
  物体表面之颜色所反射之光)。好像你观看电影,看到的是光线,光线告诉你电
  影里面有一个"李小龙",而你看到的是光线,看不到"李小龙"。同样的道理,
  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即光线),并不是看到佛像。眼
  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比如说光线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
  眼睛马上闭起来,当时眼睛在受苦;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
  是眼睛受乐;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你没感觉到什么,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
  不乐受(舍受)中。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碰到所喜爱的光线,就感
  觉乐受;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颜色,眼睛
  看不清楚,就会很辛苦。同样的,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眼睛感觉的刺痛,那时
  的眼睛在受苦。

  2、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
  声量太大的话,它受不了,苦死;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如果没有声音,耳
  朵就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

  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
  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鼻子就塞住,它*受不了--苦,如果闻到好味
  道,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

  4、舌根所生受--舌头*到味道,会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5、身根所生受--身体接触到东西,也会生起苦、乐、舍三受。

  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们的法尘,也就是心念。我们的心里念:
  do、re 、mi、fa、so,或是念:一、二、三、四、五,这就是心念。
  我们的意识对这些法尘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念:一、二、三、四、五会辛苦吗?
  不会,如果从早念到晚,那"意"就会受不了,觉得很辛苦;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想不通的道理,绞尽脑汁,还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如果我们不让意根
  起心动念,它会觉得无聊,很苦,我们稍微让它动一动,它就乐了。这些都是从
  六根所得来的受,它发生在心、境接触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触一过后,它就不
  存在了。比如现在我用灯光照你的眼睛,它受刺激,既是受苦;如果把灯关了,
  那苦就没有了。

  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授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
  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
  根而来。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苦、乐、舍
  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
  乐、舍不是烦恼。

  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
  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
  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们坐在这里,*坐着座垫就有受
  了;皮肤接触空气,空气热一点,冷一点你都在受;耳朵听我讲话,从扩音机里
  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你也在那儿感受。
  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受乐,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苦、受乐当
  中,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甚至在睡梦中也是如此。
  因为凡夫对这个受的作用不知不觉,而佛陀觉悟到这个受的作用力非常强大,没
  有一刻停止过,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发生,心念在动,就有受在作用,这个感受
  很重要,故被列入五蕴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
  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三)、想蕴:

  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
  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这个名相是众生主观的安立,而在这名
  相中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个体。我们以"山"来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
  到"山"的这个形色,那个颜色的形状多次的出现在眼前、过后,心确定有"山"
  的形相存在,认为实在有这样的东西,就开始构画种种相状。接着给此相状的物
  体名字,称它为"山"。过后却颠倒过来,不知道"山"的实体,是因为有这样
  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山"罢了。从此以后,我们一件到这样的形状,就执著
  生起"山"的"想",这就是所谓的想蕴。所以这个想蕴并不是一次得来,而是
  累积了多次的经验后得到的。在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出世后,没有看过下雨,
  母亲把他抱到外面,看到雨水纷纷落下,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雨",也不知道那
  是什么回事,看了又看,慢慢的就认定世间有这样东西,会从天上掉下来,后来
  他从大人那儿学习到那是"雨水",结果以后他就执著,认为这个世间真的有"
  雨水",这就是想的作用。

  想蕴跟受一样,也是从六根而来。眼睛接触的境所生的这个想,既是颜色的
  相貌,称为色相;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舌头分别味道的
  相貌;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那么我们的意则分别心念想的相貌。这些种种的相
  貌都是我们内心把它构画出来的。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因为只要我们在受的同
  时,我们的意识--心,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儿作想,由这个想我们分别外境
  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所以说一切的语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语言
  的活动,就是想蕴的作用。甚至不出声,眼睛一打开来看到景物,耳朵听到声音,
  想蕴就告诉我们那是什么。比如你听到虫叫声、车声,都能确认那是虫叫声或车
  声。如果第一次听到车声,你可能会被吓死,因为从未听过,太可怕了。不过,
  多听几回后,就构画出车声的形状--声相,以后一听到那个声相,就给它一个
  名称,称为车声,这就是所谓的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
  物物,过后心中区别它们,那一样不是由想得来的?所以"想"是一种很重要的
  心理作用,它也被列为五蕴当中之其中一蕴,称为想蕴。

  (四)、行蕴:

  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是作简单的解说: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
  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
  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
  称为行蕴。比如贪、瞋、痴的心:人家骂你,起瞋心,这就是"行"。此外,贪、
  瞋、痴、忿、恨、恼、害等都是"行"。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
  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
  是行:比如我们念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儿变化,
  这个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被人家骂,起瞋心是属于恶的,那就是造恶。行蕴
  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
  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讲到五蕴,我们就要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关系。我们的内心
  接触外境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根--六根、尘--六尘(外境)互相接触,
  它们接触的同时,心作意(也称注意),如果根、尘不接触,识是不会生起来的;
  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作意的话,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根、尘、识三个
  一起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
  称为眼识。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了别外境的心称
  为识。如果根、尘不接触,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
  时候,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尘接触的时候,心有时会
  同时、同境注意,有时候不会;比如说,我们坐在那儿看书,看到入神时,外面
  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们却不知道;那就是根、尘接触时,心当时不在耳根,
  也不在外境(声音)那儿作用,耳识就不生起来,耳边有什么声音,就没听到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内心、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

  (五)、识蕴

  很多识蕴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
  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
  外尘了别外境。

  (1)、了别与分别的不同:

  了别的意思是:我们的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
  称为了别;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比如
  你坐在这里听我说法,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吗,知道。但
  是当时你有没有加语言去分别?没有,对吗?所以我每讲一句话,你都知道是广
  超师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这种知道的作
  用称为了别。但是当我提起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时,你就去想:男人的声音是
  低沉的,与女声不同;过后就很确定那是男声,这就是分别。我们的心对外境有
  两层的作用,第一层的作用是了别;第二层的作用称为分别。我们知觉的第一念
  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别所对的境,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又去分别外境;我
  们先了别,而后分别。了别是现在的心识在知觉,它知觉现在的境;而分别确是
  在我们了别以后,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已发生过了的境。比如我把手举起
  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动作,当时眼睛是了别这只手的颜色,然后内心分别这是手。

  (2)、六识了别的作用:

  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境:它了别色境并不是了别色境的内容。比如有一堆颜色,
  我没说那是什么?你看到是一堆颜色,那叫做了别。如果你知道那颜色所表现的
  景物、意境等是什么时,那叫做分别。在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白板,上面写这
  黑字,当你的眼睛在看时,眼识在那边作用,眼识是知道黑白罢了;那黑白里面
  表达的是什么?眼识是不知道的。过后,我们的第六意识一念念去分别它,把它
  联系起来,才发现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分别。所以了别是在第一念,但是它并非
  是单独的一个,我们只要看一下,眼识已经不知道多少百千万念飞奔而过。如果
  我们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时候,那就是处在了别当中;这个了别一刹那、一刹那就
  过去。所以眼识也就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比如我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在银幕上,
  一下红、一下白;你的眼识就一下子知道红、一下子知道白,在那儿一念一念的
  作用。红白颜色是眼睛所知道的,但是红白颜色里的图画形象是什么?它就不知
  道了,必须利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的心去思考、分别。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境,所以
  耳识也是知道声音罢了,它不知道声音里有什么内容?比如我们听到猫叫声,就
  分别是猫的声音而不是狗的,那叫声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没有去分别;在了别猫
  的叫声的同时,我们又在分别那个声音是猫的叫声。

  因为了别很快,它一刹那、一刹那飞奔而过,很难感受到。我们所知道的都
  是处在分别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修禅定,心念的觉悟不够快,不懂多少个念后
  才知道,那个时候就是分别;当第一个念就知道,那是了别。

  意识(第六识)依意根了别法境,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讲到六根,六尘,
  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尘吗?法尘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境,既是心所生出来的法。
  能够知道法尘的才是我们的心--识。请大家坐好,闭上眼睛,随我默念:"阿
  --弥--陀--佛。……"现在你们注意:阿、弥、陀、佛的这些念--法尘;
  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阿弥陀佛的心--意识。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人往往把
  法尘当成能知的心。同样的,眼睛看到颜色,当时知道颜色的那个作用,就是你
  的心;耳朵听到声音,知道声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声音。所以这六个识
  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刚才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
  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
  弥"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
  我们的眼识,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此即是识。我们除了眼、耳、鼻、舌、身、
  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我们还有第七识,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
  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
  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第七识又称为
  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
  "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所以被称为意
  根。好像我们的眼识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称为眼根;第六识依靠意根而生起,
  所以称为意识。

  五、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
  是我们的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
  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
  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
  谓的想。我们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
  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
  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六、五蕴的*:

  五蕴的*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
  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
  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
  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
  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七、观察五蕴: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
  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
  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
  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
  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
  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
  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
  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
  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
  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
  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参考资料:http://www.fosss.org/basic/wy.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4:15

 五蕴为色、受、想、行、识。它们是什么?它们为你每时每刻所体验到的事物。你无需到别处寻
  找它们,它们就在你自身。当你看时,它们就在看的过程中;当你听时,它们就在听的过程中;当你嗅
  、尝、触或想时,它们就在嗅、尝、触或想的过程中。
  当你弯曲、伸出或移动时,五蕴就在弯曲、伸出或移动里,只是你不知它们为五蕴。这是因为你没
  有观照它们,因此不知道它们的实相。不知道它们的实相,你就以贪爱和邪见执取它们。
  当你弯曲时,什么发生?它始于弯曲的意念,接着弯曲过程的物质性质一一显现。在弯曲的意念中
  ,有四种属于精神的蕴。要弯曲的心是识(识蕴),当你想着弯曲,然后弯曲,你可能感到乐、苦或不
  苦不乐。如你快乐地弯曲,那就有乐受,如你不快乐或生气地弯曲,那就有苦受。如你不苦不乐地弯曲
  ,那就有不苦不乐受。因此,当你这样思维弯曲过程,就知道这当中有‘受’蕴。接着有‘想’,即觉
  知弯曲的蕴。然后是促使你弯曲的心理过程,它好似在说:“弯曲、弯曲”,这是‘行’。因此在弯曲
  的意念中有受、想、行、识──四种属于精神的蕴。弯曲的动作是物质或者说色法,这是‘色’蕴。如
  此,想要弯曲的意念和弯曲的动作形成五蕴。
  因此,在弯曲手臂的一个动作中,就有五蕴。你移动一次,就有五蕴,你再次移动,就有更多的五
  蕴。每次的移动引出五蕴,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观照它们、正确的了知它们,那么我们无需告诉你所发生
  的情形,你自己知道。
  你想“我要弯曲”和“我在弯曲”,不是吗?每个人都如此。问小孩们,他们会给予同样的答案;
  问那些不懂得读和写的*,也得到同样的答案。问懂得读写的人,如果按他心中所想的直截了当地说
  ,也是同样的回答。但因他读得多,他将编构适合经典的答案而:“名和色”。这并非他所知道的,只
  是编构以适合经典。在他内心深处,他想的是:“这是‘我’要弯曲,这是‘我’在弯曲;这是‘我’
  要移动,这是‘我’在移动。”他也想:“‘我’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我’永
  远存在。”这想法称为“常见”。没有人会如是想:“这个想要弯曲的意念只存于此刻。”一般人通常
  想:“这心过去存在,此刻在想弯曲的‘我’和以前存在的‘我’是一样。”他们也想:“此刻正在想
  问题的‘我’,未来也将继续存在着。”
  当你弯曲或移动四肢时,你想:“这正在移动的四肢是和过去同样的四肢,这正在移动的‘我’是
  和过去同样的‘我’;移动后,你再想:“这四肢、这‘我’,永远存在。”你不曾想过它们会消失。
  这也是常见。这是错把无常当作常,无我当作我,并执着于这种错误的见解。
  当你顺着你的意愿弯曲或伸出,你认为很好。如果你觉得手僵硬,你移动或重新放置,僵硬便
  消失,因而感到舒服。你认为很好。你以为这是快乐。舞蹈员和业余舞蹈员在跳舞时,弯曲和伸出,并
  认为如此做非常好。他们以此为乐并对自己感到满足。当你们在一起谈论时,你们时常晃头摆手并感到
  满足。你认为这是快乐。当你做事,取得了成功,你也会认为这很好,这很快乐。这就是人们如何乐于
  贪爱、执取于事物的过程。你把无常当作常而乐在其中,非乐、非我、只是名与色(心与物质)的聚集
  ,你却当作是乐、是我并沉溺其中。你对它们感到喜悦并执着。你也误认为它们为自我并执着。
  因此,当你弯曲、伸出或移动四肢时,“我将弯曲”的想法为执取蕴,弯曲的动作是执取蕴。
  “我将伸出”的想法是执取蕴,伸出的动作的是执取蕴。“我将移动”的想法是执取蕴,移动的动作为
  执取蕴。我们所说需要观照的执取蕴,就是这些。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看、听等过程中。当你看时,眼根,即眼睛,则显现于此。所见的目标也显
  现于此。两者为物质,没有认知能力。但如一个人在看的时侯未能当下予以观照,就会执取它们。他以
  为所看的整个物质世界为常、美、好、乐、我,并执取它。因此,物质的眼睛和所见的物质对象成为执
  取蕴(即色蕴)。当你看时,“看”也显现,这包括四种属于精神的蕴。看的过程中单纯的觉知是识蕴
  ,看的时候感觉乐或苦为受蕴,对所见的目标形成印象为想蕴,使注意力用于观看则为行蕴。它们组成
  四种属于精神的蕴。
  当一个人在看时,若未能当下观照,将会认为那视觉“曾经存在过并还存在着”。或者当一个
  人看到好的事物,他可能会想:“看是好的。”如此想,他将追寻好的和新奇的事物以享受视觉。他不
  惜损费金钱、睡眠和健康去看PWES和影片,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很好。如一个人不认为这是好的,他将不
  会浪费金钱或损及健康。认为所见或享受的是“我”、“我在享受”,就是以贪爱和邪见去执取。因为
  执取,所以说看时所显现的名与色是执取蕴。
  你以同样的方式执着于听、嗅、尝、触或想。你以为能思考、想象和忆念的心为“我”。因此,五
  取蕴不是别的东西,正是当一个人看、听、受或想时所显现于六根门的名色。你需如实的观照这些蕴的
  实相。修习观照它们并如实见到其实相──即内观智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4:15

五蕴

一、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
(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
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
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
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
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
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
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
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
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
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
--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
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
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
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
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
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
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
说十二处、十八界。

参考资料:http://www.fosss.org/basic/wy.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4:16

五取蕴苦,所谓“五蕴”,是指物质现象的色和精神现象的受、想、行、识,佛家认为人就是由此五蕴通过因缘和合而成,而有了五蕴就会产生各种痛苦,所以五取取蕴苦是各种痛苦的总汇。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圈里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感谢老师的感谢信怎么写 ...仰卧起坐时就像是用头把上身扯自己起来的,腰部也没有以前那... 如何下载电子杂志模板 word中的横线删不掉怎么办 苹果手机不见了,怎么查定位? 新买的导航仪为什么总是反复显示休眠倒计时,而且还充不进去电??? fαn的汉字第三声 这个字是ban吗?(贩) 如何在家自制薯片 佛教的标志是什么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佛家和道家是什么样的关系 佛家和道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佛教的出世与入世 佛家讲的是什么? 佛家经典有哪些 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教三大派别分别是哪三大?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道家佛家区别 道家 佛家 儒家 有什么区别?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区别 佛家什么意思 在迅雷里面的(纯情罗曼史)资源被删除咯,亲们是怎么找资源的? 迅雷下载后东西被彻底删除了怎么找回来啊 怎样删除迅雷资源搜索里面的搜索记录~? 迅雷彻底删除的怎么恢复 迅雷下载历史记录在哪 如何找回被迅雷删除的文件 佛家和道家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佛家是佛教吗? 佛家果位排序是那几个阶层? 佛教中一共有几位佛? 越南人和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像? 当代越南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和越南为什么战争? 中国和越南的差距有多大? 中国和越南历史上有那些恩怨? 越南为什么恨中国 越南与中国存在哪些恩怨史 中国与越南战争 越南的军事实力和中国比谁强? 越南刚完成统一,就与中国开战,到底是为什么? 现在中国和越南到底是什么情况?? 真实的越南是怎样的?与我国的差距如何? 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关系 越南是个怎样的国家?和中国那个好点? 越南和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越南为什么敢挑衅中国 越南和中国关系 中国和越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