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栅极侧墙工艺的来龙去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14: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5:41
半导体栅极侧墙工艺的发展历程与挑战
在半导*造的高端进程中,栅极两侧的侧墙结构起着关键作用。其诞生源于干法蚀刻的各向异性,通过Dep过程形成台阶并生成侧墙,无需额外的掩模层。
随着器件尺寸减小,热载流子效应开始显现,如漏极电压增加导致的耗尽区问题。在800nm工艺以前,这种效应尚不显著,无需侧墙工艺。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尺寸减小带来的短沟道效应和杂质控制难题,催生了DDD和LDD工艺。DDD通过源漏极掺杂不同质量的离子来形成轻掺杂缓变结,LDD则在侧墙形成前进行轻掺杂,随后源漏掺杂,形成LDD结构,以降低峰值电场,减轻热载流子影响。
从800nm到180nm工艺,侧墙介质由单一的SiO2发展到SiO2+Si3N4组合,以应对干刻工艺控制和电性隔离的挑战。然而,随着尺寸继续减小,Si3N4的应力问题和寄生电容增大成为新问题。在90nm以下的工艺中,引入了双重侧墙工艺,通过多重SiO2和Si3N4层的叠加,进一步增大LDD区宽度,有效管理这些挑战。
总的来说,摩尔定律驱动下的半导体技术进步,伴随着侧墙工艺的不断优化,以解决漏电、寄生电容等问题,确保了晶体管尺寸减小的同时,保持了器件性能的稳定。侧墙工艺的多层结构,是这一发展历程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