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7: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08:37
《尚书》作为上古历史文献集,记载了虞、夏、商、周各代的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真伪、聚散,极为复杂,引发诸多学者探讨。
据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由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亦提及孔子修《书》。然而,近代学者多认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9篇,由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但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即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所录文献,既有记载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典”,也有记君臣谋略的“谟”,开导君主的话为“训”,勉励的文告为“诰”,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为“誓”,以及君主的命令为“命”。此外,还有以人名或事为标题的文献。《禹贡》虽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对帝王、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具有深远影响。其作为政治教科书和“大经大法”的地位,使得《尚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代刻本《尚书》的出现,更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古典文学中的地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