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4: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7:58
眉户曲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清曲坐唱是其传统习俗的表现,当亲友来访时,王九思戏班会以这种方式表示欢迎。地摊演唱则是庙会期间的常见活动,王九思会带领家班以民间俗曲的形式进行表演,以他创作的散曲、小令和套数为主,如《碧山乐府》、《南曲次韵·傍妆台》等。
其次,江湖曲子源于民间农闲和节日娱乐,或是艺人的街头表演。其音乐形式多样,包括“月起月落”等套曲,以及如“越调”、“慢诉”等戏剧性和节奏自由的唱腔。
在音乐构成上,眉户戏的声腔曲调吸收了明清关中民间俗曲元素,早期以“月起月落”等形式为主。唱腔由唱腔、锣鼓经和曲牌组成,分为越弦和平弦两种,越弦复杂富变化,平弦则多为民歌小调,有“欢音”、“苦音”等不同情感表达。
在表演上,早期全由男演员演绎,音域广阔,音阶调式丰富。乐队由6人组成,乐器包括三弦、板胡、笛子等,演奏曲牌既有纯器乐曲,也有配合唱腔的器乐化曲牌。
剧目方面,眉户曲子丰富多样,既有民间生活题材如《张连卖布》、《小姑贤》,也有根据历史演义改编的作品如《古城会》、《刺字劝学》。20世纪50年代后的整理改编和新创剧目,如《妇女生产歌》等,都体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活力和传承。
眉户曲子由地摊说唱和社火发展而来,地摊与社火表演始终以唱为主,其动作扩充和角色丰富,则是一条戏剧化的途径。所以,到嘉庆、道光年间,眉户曲子便搬上舞台。乐器加进了板胡、笛子和一些简单的铜器,所用的曲牌,大多还是明清时的小曲和时调。眉户曲子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形式灵活,曲调既有北曲、弹词的遗脉,又推动了平民文学与平民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