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6: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07:35
青城山常道观,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在清代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得以显现。1980年以来,得益于青城山道教常道观协会的慷慨资助,住持陈清觉主持的修复工程重新焕发活力。天师殿、三清殿、黄帝殿、上茅庵以及山门、道舍、斋堂等重要建筑得到了全面整修,古老的神像得以重塑,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青城山水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常道观的建筑群占地面积广大,总面积约为720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更是达到了5749平方米。整个宫观巧妙地坐落在白云溪和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殿堂的布局顺应山势,殿宇楼阁错落有致。曲折的外廊与庄严的殿堂相互映衬,随着地形的高低起伏,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卷。周围的峭壁陡岩和环抱的群山,以及缭绕的云雾,共同构成了“干崖迤逦藏幽胜,万树凝烟罩峰奇”的迷人景象。
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与秀美的自然山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氛围,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更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绝佳例证。
据文献记载,天师洞原址为黄帝祠,东汉时张道陵曾在此修行,被奉为天师道的创始人,故称天师洞。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改名延庆观。唐朝时改称常道观。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常道观一度被佛教占用,改为寺庙,唐玄宗手敕,令归还道士,观中现存有唐玄宗手诏碑。宋时曾称昭庆观,现仍延用唐名,俗称天师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