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7: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22:34
德融法师,原名阿番,生于1884年,台湾汐止镇人。幼年受塾教育,曾因战乱辍学。后进入公学校,期间受聘为照相师助理,学习摄影技术。16岁时,他皈依龙华斋教,成为源信堂信徒。通过基隆月眉山灵泉寺开山善慧和尚的鼓励,于1907年初春出家受戒,成为沙弥。随后他前往鼓山涌泉寺受过三坛大戒。灵泉寺筹备兴建时,德融协助申请建筑许可,同时帮助善慧和尚加入日本曹洞宗僧籍。1909年,灵泉寺大殿落成,举行晋山大典。1911年,德融跟随善慧和尚到日本留学,进入大雄山最乘寺学习,成绩优异,得到一肩安陀衣奖赏,随后考入曹洞宗第一中学林,得到五年奖学金。在善慧和尚离日返台时,德融随其回寺协助寺务。
德融于1912年返回台湾,担任日文教师和外副寺职务,负责对外交涉、接待宾客、金钱出纳等事务。1914年,他成为基隆市布教师补,1915年主持重建大仙岩大雄宝殿工程。1918年,德融再次东渡日本进修,通过法战成为真正的和尚。1919年秋,他返回台湾,专注台湾中学林的经营与发展。中学林因曹洞宗宗务院的补助,事务负担减轻,德融在1940年卸任学监,继任灵泉寺第三代住持。期间,中学林更换校名三次,最终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改名为台北市私立泰北高级中学。
1934年,德慧和尚退居,德馨和尚继任为第二代住持。1938年,德融成为基隆市驻在布教师。1938年,德馨和尚任满退居,德融继任为第三代住持。他致力于僧侣教育,于灵泉寺设立禅林,招收学僧和在家信士,男女兼收,采取小班制,教授佛学、禅宗等课程。禅林教育在台湾光复后停办。德融法师在灵泉寺的贡献,使其受到曹洞宗大本山的肯定,1943年被任命为五等教师。尽管面临日寇的皇民化运动和破坏,灵泉寺因德融法师的关系得以保存下来。
1945年,日寇战败投降,中国八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德融法师的教育事业因此得以延续。然而,随着战后环境变化和*因素的影响,灵泉寺的教育活动最终停止。德融法师在教育和宗教领域的贡献,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
德融法师(1884~1977年)为*初活跃于台湾佛教界之台籍僧人。俗姓沈。生卒年不详。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日本曹洞宗之势力在台甚炽。光绪三十四年(1908),法师随日本曹洞宗禅师大圆玄致东渡日本留学,为台僧留日之第一人。返台之后,于*五年(1916)与本圆、善慧等人共同设立台湾佛教青年会、佛教中学林,并促使自此中学林毕业之青年僧侣留学日本,故台僧留日之人数日渐增多,对于台湾佛教形成日本化之倾向不无影响。后任基隆灵泉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