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乎你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在现实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11:2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0:26
“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是地地道道的儒家核心词汇。这里孔子给了对它的第一个定义——人不知而不愠。全句的意思大致是说,别人不了解他,他也不因此而心生怨恨,这难道不是君子吗?
孔子给的这个定义可能与许多人想象中的君子概念大不一样。因为一般人心目中的君子多是文质彬彬的,可能在引经据典的时候还会时不时摇头晃脑一下,透出那么一点点迂腐来。孔子这里的君子怎么可以与文化无关呢?仅仅只是别人不了解他,他不生气、不怨恨就成为君子了?那君子岂不是很容易做?
其实,这个“人不知而不愠”说起来很简单,要做到却并不容易。因为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事情自己能忍得住,有些还真就不一定。
打个比方:一个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挥汗如雨,结果成绩出来观众席上非但连点掌声都没有,反而出现了嘘声,有谁能做到不因此而生气呢?一个老师,课还没有上完,学生已经溜掉一半,剩下的还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忙着与周公约会,又有谁能做到不因此而发火呢?喜怒哀乐本来就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无端端把“怒”给去掉,还要能忍得住,不怨恨,不恼怒,这可不是轻轻松松能做到的了。所以孔子问,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这是一个反问,表明它是君子的一种常态。于是有很多朋友可能就很好奇:普通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君子”能做到?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明一下儒家的基本立场。这个立场是什么呢?就是由内御外。
在《论语》后面的讲述中,孔子提到“君子求诸己”、“内省不疚”等等,这都是在向自己内心使力,并以此来影响外界。所以对于外界的结果、反应,如果不尽人意,君子会认为是自身出了问题。这就好比一个人走路不小心撞了墙,你不能怪墙不对一样。于是,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他看到没有人鼓掌,没有人听课,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己做的事情还有没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着眼点也就在此。只有经常反省自己了,能设身处地去为别人思考了,君子才能够凝聚人心,共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历史上但凡做大事的人,多是能够做到“求诸己”、换位思考的人。比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汉光武帝刘秀打败王郎的时候,曾经得到下属通敌的文书,但刘秀看也不看就烧了,说了句“令反侧子自安”。刘秀为什么不龙颜大怒,一一追究,查明了杀个干净,反而付之一炬?曹操打败强敌袁绍后曾经有过解释:当敌人非常强大的时候,就是我都不能自保,何况其它人呢?刘秀这样做,就是因为他能体会到这些下属的心理,愿意换一个立场去理解他们,所以这些人最终能与他齐心协力,共同平定天下,成就了“光武中兴”。
由此可见,真正的君子对人是“不愠”的,他必须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以获得别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在这个基础上,他再去尽心竭力实践心中的大道,就能让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0:29
谦逊有礼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0:2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