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疫情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新冠带来的“二次”伤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11: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22:54
我们都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同时也希望疫情带来的次生伤害减小到最小。截止4月9日,上海此轮疫情阳性感染者超过15万例,重症患者为1例,重症率为10万分之一。但疫情下,除了感染新冠病毒带来的健康风险,一系列因新冠及各项防控措施而滋生的次生伤害正悄然出现。当我们把新冠放在了舞台正中央,其余致死率较高的疾病相对而言就被淡化了,但这些疾病往往与新冠并发,有的甚至1+1>2。防控多项举措带来的次生伤害非常复杂,涉及看病难、吃饭难、独居老人生活难等诸多方面,甚至对儿童的心理也会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揭开新冠死亡率的面纱,面对日益激增的无症状感染者,我们如何才能降低新冠病毒的次生伤害?
以武汉疫情为出发点,3亿人的调查告诉了我们什么?早在疫情爆发的前中期,就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作出了专业的研判。2021年,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文章,标题翻译过来:在新冠疫情爆发的三个月内,武汉市和中国其他地区的超额死亡率——来自全国死亡率登记处的调查结果。文章背后的数据非常硬核,超过三亿人的参与者,年龄涵盖面广,且监测点选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疾病监测点系统中设置605个城市地区和农村县。什么是超额死亡率?针对新冠病毒引发的疾病而言,超额死亡或额外死亡的定义,是指新冠大流行的某时间段内,非新冠病毒直接死亡的人数与同期死亡人数对比后,新增死亡率或死亡人数。以整个新冠大流行疫情的起点武汉为例,在武汉疾病监测点区,总死亡率比预测的比率(每10万人1147 vs 735)高出56%,这主要是由于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增加了8倍。其他疾病的死亡人数,我们也不能忽视,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后,医疗资源挤兑现象相当严重,与2020年年初的武汉情况类似。那么,按2500万常居人口计算,在这一个多月里因患糖尿病死亡额外增加的总人数大概是多少?据上海市卫健委披露,2021年上海市35岁及以上年龄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1.6%,那么按照论文数据,上海市在一个月内患糖尿病的“正常”死亡人数是14000000×25/100000÷3=1170(人),那么因新冠疫情全面封控后,仅糖尿病患者额外增加死亡人数可能是:1170×83%+1170=2141(人)。在中国,慢性病的长期管理相关的许多初级卫生保健活动往往主要通过医院进行。而在疫情期间,获得胰岛素等基本救生药物和支架置入术等急性手术,或通过医院就诊监测和管理主要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能力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已确诊疾病的恶化和死亡风险增加。
坚持动态清零,可控制疫情,但代价也不小,我们应减少由此带来的次生伤害。医疗资源挤兑和长期新冠并发症的双重压力,上海本轮疫情发生后,医疗资源挤兑现象相当严重,与2020年年初的武汉情况类似。除了身体受到的种种次生伤害,心理健康危机也是红灯高挂。除了身体受到的种种次生伤害,心理健康危机也是红灯高挂。在武汉,2020年归因于高血压心脏病的所有死亡人数中有13%也被发现患有心肌梗塞,冠心病或心源性猝死是致死的原因。长期的新冠影响我们在其他文章中已详细讨论过。
疫情下,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除了身体受到的种种次生伤害,心理健康危机也是红灯高挂。在另一篇JAMA上统计新冠病毒与心理健康症状相关的论文中指出,2019年至2020年间,湖北出现了自杀死亡人数较多的情况。与论文的研究结果一致的是,中国近期的一项研究还表明,在新冠爆发期间,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症状很常见,特别是在湖北的居民中和确诊或疑似感染者或与新冠患者有过接触的人中。回到我国现在的疫情上来谈,在奥密克戎爆发期间,我国各地普通人群中也可能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症状。特别是感染者、疑似感染者和可能与阳性人员有过接触的人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风险更大。
如何在应对疫情的同时,应对新冠病毒所带来的长期身心负面影响,避免次生伤害,是后续我们在防疫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应对疫情的同时,应对新冠病毒所带来的长期身心负面影响,避免次生伤害,是后续我们在防疫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