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07: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7:37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高粱育种工作主要沿用了*时期少数日本留用人员的传统,即通过杂交育种改良品种。然而,李公德在实践两年多后认识到,面对国家要求快速恢复生产的紧迫任务,杂交育种难以在短期内提供适用的优良品种。此外,当时可用的高粱品种资源匮乏,仅有约60份,这*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
李公德深入高粱生产地区,倾听农民的意见,并结合历史资料的研究,发现当地广泛使用的都是古老的地方品种,混杂现象严重。他提出终止杂交育种,转而集中力量对地方品种进行调查、搜集和整理。他认为,东北地区的高粱地方品种丰富,通过选育和保存,是提高产量的现实途径。他的观点得到了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唐川的认可和支持。
1953年,他们配合*农业部的工作,共搜集到2000多个品种,并筛选出1200个,其中"护脖子"因其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和变异多而被重视。李公德在不同生态区选择了优良地块,对"护脖子"进行单株选择,培育出了护22号、护4号和护2号三个优良品种,比原始品种增产15%。这些新品种在60年代推广至200万公顷,成为吉林省的主要种植品种,占据高粱播种面积的约50%。
李公德的努力得到了认可,1978年,护22号品种荣获吉林省*的重大科技成果奖,这是对他科研成果的有力肯定。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东北地区高粱品种的改良,也为后来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公德,高粱育种家。先后开展高粱地方品种调查整理、系统育种和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种选育,育成一批以“护22号”(系选种)、“吉杂26、11、52”为代表的杂交种,为中国高粱生产作出了贡献。1925年12月18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南极乡南极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亲省吃俭用供他上学深造。1928 年小学毕业后,他考入复县瓦房店国民高等学校(相当于中学)就读。1942年考上哈尔滨农业大学农学科。当时日本军警对学生严加监视,有的老师和同学受到拷打入狱和杀害,作为一个中国人李公德深感亡国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