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命不好?按佛教说法是因为前世造孽太多,所以这辈子无法投胎到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06:1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6:56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生的贫富穷通,都是前世自己所作所为的因果。
能投生为人,就算上辈子积德行善了。如果前世造孽太多,此生就会投生到马牛羊中去了,甚至投生到蟑螂苍蝇中去。既然此生为人,就应该再接再厉,继续积德行善,孝敬父母,争取下辈子投生天上享福,或者到净土中去永离烦恼痛苦,人间的富贵家庭也是在烦恼中,没什么值得向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6:57
是前世作孽太多,今生注定受苦,凡是命不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下来2岁前特别爱哭闹,婴儿爱哭一般是不满意自己投胎的家庭条件不好,或者是长大后要经历许多苦难,或者是以后的生活不够好,所以对自己的投胎感到很悲哀,就整天哭哭啼啼。凡是投胎于家庭条件好的婴儿,大都是少哭闹爱笑型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7:00
是的,因果报应不虚吧。
"有位师兄终日抱怨,说长期找不到工作,生活压力太大,有苦无处诉。我告诉他,怨有何用?积极修善改变命运,用功学习充实自己才是办法。在五胡乱华时代,这位师兄做山贼打劫官家救济民间的粮食;现在由于精进持戒,报应已转重为轻。我们再看看《不空绢索咒经》,发心持咒修行,重报轻受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兄的小朋友五岁已得白血病,受尽针药折磨,进进岀出,十分疲惫,可以说医院是他一家人的第二个家。五岁小人,有什么环事做过呢?可以说自岀生以来一件都没有;这条债,当然是前生所欠下的呀!打在儿身,痛在娘心;两只小手给针打到瘀肿片片,全开花了!小朋友前生是渔妇,一生伴丈夫出海打渔,血债!
今生穷困为何因?打家劫舍损伤人。流落街头为何因?拆巢打鸟散同群。莫言潦倒无因果,戒除偷盗杀生根。"~常观世音师父
"我在东北家乡,曾遇见一位孝子,他姓尤,名智惠。以前是大盗,打家劫舍,绑票勒索,无恶不作。有一天,他身受重伤,从死里逃生,遂良心发现,生大惭愧,于是决定革面洗心,重新做人,发愿说:“如果不死,一定到父母坟前守孝。”不久伤愈,便回到家中,在父母墓旁,建一间茅蓬,在那里住了几年。
有一年夏天,天降大雨,泛滥成灾。他发心祷告上天,如果三天内雨停天晴,我愿割肉祭天。他又一想,等天晴再祭天,那是贿赂的行为,应该现在就割肉祭天,来表示至诚之心。于是摆上香案,祈祷上天,保佑这地方的老百姓,令他们秋天丰收。遂举刀将乳下之肉割下,因流血过多,昏倒于地,人事不知。 彼愚诚之心,感动天地,奇迹出现,立刻雨过天青!家人来送饭,发现他卧在血地上。把他唤醒,替他疗伤。
约有半个月,伤口痊愈。在这半个月之间,有只可爱的小鸟,天天飞到他的床前,来安慰他,唱歌:“多作德!多作德!作德多好!”与他成为好朋友。半个月以后,小鸟不知飞向何处去了。愚诚所至,霪雨即停,神鸟为伴,这种境界不可思议。 有一年,我们两人相见,对坐一小时,一句话没有说。为什么?因为没有什么可说的,一切尽在不言中。他知道我,我知道他,心照不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到台湾去弘法,遇到水果和尚(广钦老法师)也是这样的情形,相对无语,可是心中有无限的欣悦,这是心灵感应作用。所谓“心心相印”,彼此通达,无所障碍。"~宣化上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6:56
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个人会被出身影响,但一个人不能只被出身影响。一个出身不好的人,通过自身持续不断的努力,仍有可能成为令人仰望的名人。古有出身贫贱的朱元璋,今有家境贫寒的华罗庚。人生的起点不是终点,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6:51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本愿经》
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佛(乾隆大藏经《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坐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纠举,纲维罗网上下相应,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前文也是佛说,答者注)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乾隆大藏经《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复次净意。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其心悭吝。不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住舍床座。乃至不以涂香末香施诸沙门婆罗门等。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在恶趣。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在在所生贫穷阙乏。净意当知。由悭吝因。感贫穷果。复次净意。世间一类男子女人。心不悭吝。常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住舍床座。乃至涂香末香。施诸沙门婆罗门等。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富贵自在。净意当知。由不悭吝因。感富贵果。——世尊(乾隆大藏经《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