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1: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1:46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夏商时期,官职以巫史为主,西周春秋时期,公卿制度逐渐形成。至战国后,宰相制度开始兴起,最初是君主家臣的延伸,如楚国的令尹和齐国的相。秦朝统一后设丞相,汉武帝时期职权转移至尚书台,东汉末年,权臣权力超越皇帝。魏晋至隋唐,宰相名称多样,如中书令和尚书仆射,宋代设立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宰执概念出现。
明代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大学士又称“辅臣”,地位重要,首席大学士有“元辅”之称。清朝初,南书房行走和军机大臣也承担部分宰相职责。中央机构自西周的司徒等六职,到秦汉的“九卿”制度,再到尚书六部,反映了官僚体系的不断完善。九卿职责如太常寺卿和大理寺卿等,随朝代变迁有所调整,明清时期进一步细化为六部、五寺、二监和二院。
武官职责涉及皇宫警卫、军事行政和领兵作战,如宋代的禁兵制度、元朝的怯薛军,明清的卫所制与八旗。监察制度也逐步发展,从战国的御史兼秘书,到唐代的三院监察,明代都察院和地方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立。谏官制度早于监官,从齐桓公的大谏到宋代的谏院,翰林院则从文学侍从发展为修史和起草诏旨的场所。
教育机构自夏代的庠序到国子监,学校制度逐渐完善。宋代学士院地位提升,明代翰林院专司文学,明清内三院及国子监负责教育。地方行政层级和官署佐官如丞、郎等也在不断演变。汉代试官制度,魏晋后官职称号增多,宋代重文轻武,爵位分等级,西周至清代的爵位制度反映了朝代变迁。
古代官名。相关文献:《周礼·秋官·朝大夫》:“朝大夫掌都家之国治。”郑玄注:“都家,王子弟、公卿及大夫之采地也。主其国治者,平理其来文书於朝者。”2.泛指朝中大夫之官职。相关文献:《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