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为什么和汉族不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1:0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8:37
因为北方游牧民族无法生产很多生活必需品,但是中原对畜牧产品需求则很小,就形成了贸易逆差。贸易逆差之下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比老老实实放羊更容易获得商品,所以他们就经常南下劫掠。经常被骚扰的中原汉族自然和北方民族不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8:35
1,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且是敌国与敌国之间的关系。双方经常打仗。
2,说匈奴是华夏的一支只是传说,没有明确证据。而且匈奴在汉朝成立之前的1000多年就有了。
3,我们是炎黄子孙,是没错的。传说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是无恶不作的暴君,被人民推翻后,他的一支往北逃,成为了后来的匈奴。匈奴不认为他们是炎黄子孙。他们崇拜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8:39
只是刘彻君的个人欲望罢了。
汉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至少可以延后,可以缩小规模。不至于成为一场持续四十年牵连全国的战争。
公元前135年,匈奴来求和亲。大行令王恢建议不和亲,理由只有一个。“匈奴人喜欢背约,和亲不过管用2,3年,不如打哭他们”。
并不是汉匈之间深仇大恨,生存压力导致必须你死我活这样的情况。
韩安国是当时的御史大夫,从后来他领军马邑之战来看,还是军事上的领袖。他的建议是“第一,打不过,第二,打不着。”并没有提必须打,而不打的事情。而“群臣多附议”,群臣都认为匈奴侵略边关只要和亲就好,不必大动干戈去打战。
可是才过去两年,匈奴还没有来得及背约。
汉朝先准备挑起大规模的战争。还是王恢建议的,理由这次更为赤裸裸,“汉高祖打不过匈奴,但是我们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可以赢。我有十足的把握,这个计谋如何如何。”
然后韩安国还是提出了反对意见,“防守匈奴入侵是应该的,但是主动出击于理不合,与战略上更是大大的吃亏。”
可是这次,轮不到群臣表态。
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
如何解释汉武帝的变化?
我来说一个点。前135年,皇太后病死,窦太后还活着的时候,刘彻的帝位不稳,“淮南王安”的事件就发生这个时候。
这一战,与其说是汉匈之间交恶导致的战争,不如说是刘彻个人引导的战争。他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那年他才二十四岁。窦太后刚死,他恰如一个脱缰野马一般,一意孤行,发动了汉匈战争。
韩安国这个持反对意见的军事领袖,甚至被命令统帅大军,主导了马邑之战。而提出这个计划的王恢,这被他安排来创造最辉煌的结果,偷袭敌军辎重。可惜王恢甚至连出战的勇气都没有,事后贿赂求生不能,自尽在家中。
对了。这位皇帝,才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宠信李少君。一个方士。后来李少君病死了,他依旧深信不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8:36
因为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计,是比较英勇善战的民族,因为他们以游牧为生,因此有很多生活必需品他们是没有办法自己生产的,只能去靠贸易或者是从汉民族那里掠夺,由于常年的边贸被禁,然后抢掠能够不付出代价获得一大批财富,加之好斗善战的天性,使以耕种为主业的汉民族难以匹敌,匈奴尝到甜头后,便大量的掠夺财富,汉族也会反抗,出动大量的军队征讨匈奴,因此匈奴便和汉族常年不和,即使和亲时期能够带来短暂的安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8:37
匈奴属于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经济水平太差,拿不出商品和汉民族交换,同时受自然影响较大,经常出现灾害,为了生存,只能南下抢掠,不和就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