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4: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7:13
双相障碍的治疗策略注重早期干预和全面管理。首要原则是早期识别,一旦诊断确立,应立即开始足量足疗程治疗,以期在急性期减轻痛苦,改善长期预后。治疗手段多元化,包括药物、物理、心理社会干预和危机应对。
药物治疗是核心部分,主要使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和抗抽搐剂,如丙戊酸钠等,以预防和控制发作。根据不同症状,可能需要联合其他药物,如躁狂状态时可能联用抗精神病药,抑郁状态则要谨慎使用抗抑郁剂,选择副作用较小的,如拉莫三嗪和碳酸锂。混合状态时,丙戊酸盐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是常用选择。
心理治疗作为辅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支持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同时提供危机干预,改善家庭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并增强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理解,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控制症状,一般持续6-8周;巩固期巩固疗效,防止症状波动,抑郁发作需4-6个月,躁狂发作2-3个月;维持期防止复发,逐渐减少非心境稳定剂剂量,个体化制定停药计划。对于多次发作者,可能在症状稳定后2-3个周期或维持治疗2-3年后逐步减药,必要时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确保病情稳定。
对于发病年龄早或有家族史的患者,维持治疗尤其重要,因为复发风险较高。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Angst,1999),Goodwind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II型合并为3%,若加上环性心境则超过4%。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香港特区(1993)男性1.5%、女性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