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一些"开卷未必有益"的资料 至少三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3:4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21:12
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
古时候,值得储藏的书都是刻在竹简上的,竹简的制作很繁琐费力,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削成长方形,再用火烘烤,一方面是为了镌刻容易,一方面可以防虫防蛀,然后,镌刻文章,刻好后,再把一片片单片用丝绳或皮革割成的细绳装订成册,所以很笨重。有个成语“汗牛充栋”就是形容藏书太多,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战国时的学者惠施外出游学时,就带了五车书,后人就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这种书简只有有钱的大户人家才能买得起。平民百姓就成了“书非借不能读也”了。正因为如此珍贵,才决定了古代的书卷卷经典,自然就有了开卷有益一说。所以理解一个词语不能离开年代背景的。
如今,造纸业发达了,书籍相对就廉价了。什么书都可以在世面上流通,开卷就未必有益了。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是否有益还要看人的,道德高尚的人看邪书,也能受益,道德低下的人看正书也会别有用心。孔雀吃了蜈蚣、毒蛇等毒虫后,不但不死,羽毛反而更艳丽、漂亮。如果还没有孔雀的本事时,毒就是毒,而不是漂亮的羽毛!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其它的花无论多么高贵,都做不到。真正有修养的人不拒世俗,蒙尘所染反而转化为智慧,处处圆通无碍。读的书越多,智慧越高超,传播智慧的时候,方便也多。没修养的人,世俗就是世俗,不仅染自己还要染他人。高洁的人懂得洁身自爱,不去沾染世俗,不过,离智慧还有一段距离。
人要真正成熟,就要磨练自己的性格,要在世俗中跌打滚爬,在世俗中把自己的所学融为智慧。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仅仅才高八斗是不够的,没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说,修养才是人生的最大智慧,中国缺的是管理人才,不是技术人才。
读书要学以致用,无用的书不读也罢。
第一要解决生存的问题,读事务书。
第二要解决身体的问题,读养生书。
第三要解决精神的问题,读做人书。
第四要解决消遣的问题,读艺术书。
第五要解决无聊的问题,读娱乐书。
学会知识不会运用的人,就读死书
哪个重要,想读哪个,要自己选择了,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变什么样的人。事务书读多了,人就变成了技术能手,养生书读多了,人就变成了养生专家,做人书读多了,人就变得很明辨通世,艺术书读多了,人就变得情趣高雅,娱乐书读多了,人就变得诙谐幽默,如果,智慧尚低,就把糟粕书烧了吧。
这些书,最有用的还是做人的书,做人是一切的基础,修养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为人的程度决定了人生的价值!做人看似简单,幸福就不简单了,小人得志不值得羡慕。做人的原则是最容易动摇的,穷其一生,也难有几人对人生达到不惑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21:15
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不但得不到好处,还可能毁了自己的一生。试想,“开”这样的书“卷”,能说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
果戈理《死鬼灵》中的比什伽秋,什么都读,他并非饱学之士,而是缺少鉴赏力的傻瓜;《庄子·列御冠》中的朱泽漫,他学了一门特殊的杀龙技术,其实没有什么地方有龙可杀,他才明白世间无龙,其本领白学也。如此说来,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21:18
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
古时候,值得储藏的书都是刻在竹简上的,竹简的制作很繁琐费力,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削成长方形,再用火烘烤,一方面是为了镌刻容易,一方面可以防虫防蛀,然后,镌刻文章,刻好后,再把一片片单片用丝绳或皮革割成的细绳装订成册,所以很笨重。有个成语“汗牛充栋”就是形容藏书太多,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战国时的学者惠施外出游学时,就带了五车书,后人就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这种书简只有有钱的大户人家才能买得起。平民百姓就成了“书非借不能读也”了。正因为如此珍贵,才决定了古代的书卷卷经典,自然就有了开卷有益一说。所以理解一个词语不能离开年代背景的。
如今,造纸业发达了,书籍相对就廉价了。什么书都可以在世面上流通,开卷就未必有益了。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是否有益还要看人的,道德高尚的人看邪书,也能受益,道德低下的人看正书也会别有用心。孔雀吃了蜈蚣、毒蛇等毒虫后,不但不死,羽毛反而更艳丽、漂亮。如果还没有孔雀的本事时,毒就是毒,而不是漂亮的羽毛!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其它的花无论多么高贵,都做不到。真正有修养的人不拒世俗,蒙尘所染反而转化为智慧,处处圆通无碍。读的书越多,智慧越高超,传播智慧的时候,方便也多。没修养的人,世俗就是世俗,不仅染自己还要染他人。高洁的人懂得洁身自爱,不去沾染世俗,不过,离智慧还有一段距离。
人要真正成熟,就要磨练自己的性格,要在世俗中跌打滚爬,在世俗中把自己的所学融为智慧。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仅仅才高八斗是不够的,没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说,修养才是人生的最大智慧,中国缺的是管理人才,不是技术人才。
读书要学以致用,无用的书不读也罢。
第一要解决生存的问题,读事务书。
第二要解决身体的问题,读养生书。
第三要解决精神的问题,读做人书。
第四要解决消遣的问题,读艺术书。
第五要解决无聊的问题,读娱乐书。
学会知识不会运用的人,就读死书
哪个重要,想读哪个,要自己选择了,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变什么样的人。事务书读多了,人就变成了技术能手,养生书读多了,人就变成了养生专家,做人书读多了,人就变得很明辨通世,艺术书读多了,人就变得情趣高雅,娱乐书读多了,人就变得诙谐幽默,如果,智慧尚低,就把糟粕书烧了吧。
这些书,最有用的还是做人的书,做人是一切的基础,修养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为人的程度决定了人生的价值!做人看似简单,幸福就不简单了,小人得志不值得羡慕。做人的原则是最容易动摇的,穷其一生,也难有几人对人生达到不惑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21:16
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不但得不到好处,还可能毁了自己的一生。试想,“开”这样的书“卷”,能说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
果戈理《死鬼灵》中的比什伽秋,什么都读,他并非饱学之士,而是缺少鉴赏力的傻瓜;《庄子·列御冠》中的朱泽漫,他学了一门特殊的杀龙技术,其实没有什么地方有龙可杀,他才明白世间无龙,其本领白学也。如此说来,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