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级】网络基础知识——以太网帧结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10: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08:40
网络通信的基础框架主要由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构成,它们都采用了分层结构,确保了网络操作的标准化和设备间的兼容性。OSI模型的七个层次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分别负责不同的网络功能。而TCP/IP模型则简化为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重点关注逻辑数据流和终端间的通信。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经过层层封装:应用数据首先经过应用层处理,然后逐层添加报头和报尾,形成TCP/IP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如TCP报头、IP报头、数据链路层报头等,直至变为数据帧在以太网上传输。以太网帧结构包括前导码、定界符、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和帧校验序列等,其中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是通过MAC地址标识网络设备,帧校验序列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以太网帧大小规定在64到1518字节之间,其类型字段用于指示后续处理的上层协议。有Ethernet II和IEEE 802.3两种标准帧格式,Type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对应IEEE 802.3格式,大于1500对应Ethernet II格式。帧结构中,前导码和定界符用于信号的启动和结束,而帧的大小、地址信息和校验序列都对数据传输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