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3 08: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2:36
乔治·瑞克在俄罗斯的艺术革新中,立体主义的突破源自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在1914年,马利奈蒂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未来主义演讲中提出了新的理论。另一部分则源于康定斯基的著作《论艺术的精神》,1910年完成于德国,1912年部分译成俄文,为俄罗斯艺术家理解非客观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1913年,塔特林的《悬挂的木与铁的形体》和杜撰的“构成主义”一词,标志着作品从拼贴向三维的转变,这源于塔特林对毕加索工作室的参观和立体主义的影响。罗德琴柯以几何元素创作,虽然模仿了欧几里得几何,但他提出的“非客观主义”概念与塔特林的实践相辅相成。
1913年的军械库现代艺术展在纽约引起轰动,马列维奇的作品,如他在未来主义戏剧布景上绘制的黑白方块,展示了他对抽象艺术的追求。他将至上主义公式化,强调艺术的非客观性,认为艺术是表达感觉而非模仿现实。马列维奇认为至上主义是艺术中的纯粹形式,与宗教不同,其作品如铅笔涂的方块,代表了感觉的至上。
蒙德里安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非客观艺术,而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作品,如《白方块上的白》,体现了最纯粹的非客观表达。他的艺术理论包括对“至上主义者的直线”和“抽象建筑”等概念的阐述。然而,马列维奇的艺术与理论冲突开始显现,如1917年嘉博的观察和康定斯基的理论传播。
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影响了*艺术家对非客观艺术的追求,他提倡“内在需要”的艺术理念,强调艺术创作的个人表达和心理需求。他的早期作品中已有抽象艺术的痕迹,但最终他的艺术风格与构成主义有所区别,成为浪漫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
*后,莫斯科艺术家的观念开始清晰,塔特林和罗德琴柯等人主张艺术服务于大众,强调工业材料和技术的运用,而马列维奇则视非客观艺术为自由诗,他的至上主义宣言在1915年发布,强调艺术创作与宇宙构造的相似性,对雕塑和绘画的影响深远。
嘉博的宣言虽被误认为现实主义,实则体现了构成主义的理念,他坚持“现实主义”一词,认为艺术应表现新的现实。嘉博的艺术思想形成于对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沃尔夫林艺术史课程的学习。尽管他未见过康定斯基,但对他的理论有所保留,这反映了构成主义形成过程中多元的理论碰撞和交融。
扩展资料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 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movement),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