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样相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9:4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4:33
5分。。。。
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身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界的联系,这些相互联系是地球上生命共同起源的必然条件。因此,作为人类生活极其重要的载体,城市也必须维系这种不可缺少的联系,而努力塑造城市的生态形象,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城市承载这种联系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生态要素的城市是无法让人类与自然界友好相处的。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生态住宅、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形象塑造的话题开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过去总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整个世界,认为万物的中心是人。也许人类的这种情感该收敛了。恩格斯曾在100年前告诉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界报复人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洪水、荒漠、艾滋病、SARS、禽流感……
今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我们并不是最先来到这个地球的。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身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界的联系,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类不能轻易地割断万事万物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相互联系是地球上生命共同起源的必然条件。因此,作为人类生活极其重要的载体,城市也必须维系这种不可缺少的联系,而努力塑造城市的生态形象,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城市承载这种联系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生态要素的城市是无法让人类与自然界友好相处的。上海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时候,在筹备2010年世界博览会之机,要十分重视城市生态形象的塑造。
城市生态形象的标志
城市的生态形象或生态城市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生态形象应该与全球化的标准相联系,具备一些基本的标志。
(一)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生态理念先行
这个生态理念指什么呢?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座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的市民都应树立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是生态的自然环境的理念。蓝天白云任鸟飞,鱼儿在清澈的河中慢慢地游,满目青山翠林,细沙海滩……这才是城市最可贵的财富。
科技设备、资本运作,可以全球性地转移。劳动力、人才也可以在全世界招聘和使用。但是最好的生态环境不可能随意“拿来”。而且一些被工业发展或人类过度需求破坏的生态自然要恢复是艰难的,甚至可能成为人类永久的遗憾。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不是世界上最高的,但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说,联合国组织却把它评为最富有的国度。
另外,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人类必须以自然环境为本,要提倡天人合一、生态平衡的指导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只有以自然环境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是历史的辩证法。因此,以往我们是对城市建设做规划,今天我们必须对控制城市建设做规划,生态理念要进入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以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为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循环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为最终目标。在新世纪,城市、特别是国际大都市必须告别过去那种高消耗高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地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循环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模式的历史转变,否则,一个城市想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持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意义上,可持续发展指的是资源的可承受发展。在全球能源和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上海能否以最快的速度使循环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模式,不仅关系到上海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拥有,而且也关系上海是以量的方式还是以质的方式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而存在。
(三)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生态形象建设和维护
任何一座城市生态环境和形象的建设与维护,都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必须以城市市民具有自觉的生态环保意识为前提。在这一方面,国内的城市市民与海外的一些城市比较还有相当的差距。去年,在武汉有一个来自美国的博士,利用休息日和一些志愿者在市内马路边捡垃圾,有人说他“做秀”。他说,城市是我生活的环境,我只是希望它更干净,更美好。我用这种方式与中国市民交流,因为,有太多的人觉得环保不重要。大多数中国人的家里都非常干净,可是一出家门,就很脏了,这就不是卫生习惯的问题,而是心态意识问题。
一些中外专家认为,2010年世博会最大的压力也许是环境与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问题,上海应该从现在起有计划地灌输和培养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消费,更好地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关键是要让市民树立以生态的行为习惯为荣的意识。
(四)城市拥有一流的生态设施
良好的城市生态形象还必须以是否拥有一流的生态设施为显著标志,一个城市是否拥有湿地、原生态的河流、森林、山地、荒野……这是对城市在处理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所提出的时代要求,它特别能考验和充分反映城市保存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价值。上海拥有八大湿地,每年净化面源的污水18.8亿吨,相当于全市一年污水的排放总量。上海为其中的九段沙湿地申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城市生态形象建设方面的前瞻意识和行为能力。
另外,城市有没有雨水收集系统、垃圾生态处理设备、大批的生态住宅小区,使用的是否是清洁的能源等等,这些都是21世纪对城市、特别是对大都市生态形象塑造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国内的大多数城市在建设一流生态设施方面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4:33
5分。。。。
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身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界的联系,这些相互联系是地球上生命共同起源的必然条件。因此,作为人类生活极其重要的载体,城市也必须维系这种不可缺少的联系,而努力塑造城市的生态形象,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城市承载这种联系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生态要素的城市是无法让人类与自然界友好相处的。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生态住宅、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形象塑造的话题开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过去总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整个世界,认为万物的中心是人。也许人类的这种情感该收敛了。恩格斯曾在100年前告诉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界报复人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洪水、荒漠、艾滋病、SARS、禽流感……
今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我们并不是最先来到这个地球的。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身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界的联系,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类不能轻易地割断万事万物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相互联系是地球上生命共同起源的必然条件。因此,作为人类生活极其重要的载体,城市也必须维系这种不可缺少的联系,而努力塑造城市的生态形象,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城市承载这种联系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生态要素的城市是无法让人类与自然界友好相处的。上海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时候,在筹备2010年世界博览会之机,要十分重视城市生态形象的塑造。
城市生态形象的标志
城市的生态形象或生态城市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生态形象应该与全球化的标准相联系,具备一些基本的标志。
(一)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生态理念先行
这个生态理念指什么呢?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座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的市民都应树立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是生态的自然环境的理念。蓝天白云任鸟飞,鱼儿在清澈的河中慢慢地游,满目青山翠林,细沙海滩……这才是城市最可贵的财富。
科技设备、资本运作,可以全球性地转移。劳动力、人才也可以在全世界招聘和使用。但是最好的生态环境不可能随意“拿来”。而且一些被工业发展或人类过度需求破坏的生态自然要恢复是艰难的,甚至可能成为人类永久的遗憾。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不是世界上最高的,但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说,联合国组织却把它评为最富有的国度。
另外,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人类必须以自然环境为本,要提倡天人合一、生态平衡的指导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只有以自然环境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是历史的辩证法。因此,以往我们是对城市建设做规划,今天我们必须对控制城市建设做规划,生态理念要进入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以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为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循环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为最终目标。在新世纪,城市、特别是国际大都市必须告别过去那种高消耗高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地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循环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模式的历史转变,否则,一个城市想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持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意义上,可持续发展指的是资源的可承受发展。在全球能源和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上海能否以最快的速度使循环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模式,不仅关系到上海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拥有,而且也关系上海是以量的方式还是以质的方式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而存在。
(三)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生态形象建设和维护
任何一座城市生态环境和形象的建设与维护,都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必须以城市市民具有自觉的生态环保意识为前提。在这一方面,国内的城市市民与海外的一些城市比较还有相当的差距。去年,在武汉有一个来自美国的博士,利用休息日和一些志愿者在市内马路边捡垃圾,有人说他“做秀”。他说,城市是我生活的环境,我只是希望它更干净,更美好。我用这种方式与中国市民交流,因为,有太多的人觉得环保不重要。大多数中国人的家里都非常干净,可是一出家门,就很脏了,这就不是卫生习惯的问题,而是心态意识问题。
一些中外专家认为,2010年世博会最大的压力也许是环境与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问题,上海应该从现在起有计划地灌输和培养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消费,更好地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关键是要让市民树立以生态的行为习惯为荣的意识。
(四)城市拥有一流的生态设施
良好的城市生态形象还必须以是否拥有一流的生态设施为显著标志,一个城市是否拥有湿地、原生态的河流、森林、山地、荒野……这是对城市在处理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所提出的时代要求,它特别能考验和充分反映城市保存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价值。上海拥有八大湿地,每年净化面源的污水18.8亿吨,相当于全市一年污水的排放总量。上海为其中的九段沙湿地申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城市生态形象建设方面的前瞻意识和行为能力。
另外,城市有没有雨水收集系统、垃圾生态处理设备、大批的生态住宅小区,使用的是否是清洁的能源等等,这些都是21世纪对城市、特别是对大都市生态形象塑造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国内的大多数城市在建设一流生态设施方面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4:34
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部分,人不应该主宰大自然,我们更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强制改变大自然。
人和自然,只能是和平相处
绝对不可以“征服自然”
为了自然的健康发展,也为了我们人类能够“可持续发展”
必须得
尊重自然本来的样子
尊重自然中的一切
对所有的东西抱有一种敬畏。
不能认为“人定胜天”,然后一心想把大自然搞*类设想的那种样子
否则肯定是恶果严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4:33
5分。。。。
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身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界的联系,这些相互联系是地球上生命共同起源的必然条件。因此,作为人类生活极其重要的载体,城市也必须维系这种不可缺少的联系,而努力塑造城市的生态形象,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城市承载这种联系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生态要素的城市是无法让人类与自然界友好相处的。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生态住宅、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形象塑造的话题开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过去总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整个世界,认为万物的中心是人。也许人类的这种情感该收敛了。恩格斯曾在100年前告诉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界报复人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洪水、荒漠、艾滋病、SARS、禽流感……
今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我们并不是最先来到这个地球的。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身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界的联系,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类不能轻易地割断万事万物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相互联系是地球上生命共同起源的必然条件。因此,作为人类生活极其重要的载体,城市也必须维系这种不可缺少的联系,而努力塑造城市的生态形象,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城市承载这种联系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生态要素的城市是无法让人类与自然界友好相处的。上海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时候,在筹备2010年世界博览会之机,要十分重视城市生态形象的塑造。
城市生态形象的标志
城市的生态形象或生态城市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生态形象应该与全球化的标准相联系,具备一些基本的标志。
(一)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生态理念先行
这个生态理念指什么呢?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座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的市民都应树立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是生态的自然环境的理念。蓝天白云任鸟飞,鱼儿在清澈的河中慢慢地游,满目青山翠林,细沙海滩……这才是城市最可贵的财富。
科技设备、资本运作,可以全球性地转移。劳动力、人才也可以在全世界招聘和使用。但是最好的生态环境不可能随意“拿来”。而且一些被工业发展或人类过度需求破坏的生态自然要恢复是艰难的,甚至可能成为人类永久的遗憾。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不是世界上最高的,但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来说,联合国组织却把它评为最富有的国度。
另外,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人类必须以自然环境为本,要提倡天人合一、生态平衡的指导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只有以自然环境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是历史的辩证法。因此,以往我们是对城市建设做规划,今天我们必须对控制城市建设做规划,生态理念要进入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以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为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循环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为最终目标。在新世纪,城市、特别是国际大都市必须告别过去那种高消耗高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地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循环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模式的历史转变,否则,一个城市想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持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意义上,可持续发展指的是资源的可承受发展。在全球能源和资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上海能否以最快的速度使循环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模式,不仅关系到上海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拥有,而且也关系上海是以量的方式还是以质的方式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而存在。
(三)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生态形象建设和维护
任何一座城市生态环境和形象的建设与维护,都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必须以城市市民具有自觉的生态环保意识为前提。在这一方面,国内的城市市民与海外的一些城市比较还有相当的差距。去年,在武汉有一个来自美国的博士,利用休息日和一些志愿者在市内马路边捡垃圾,有人说他“做秀”。他说,城市是我生活的环境,我只是希望它更干净,更美好。我用这种方式与中国市民交流,因为,有太多的人觉得环保不重要。大多数中国人的家里都非常干净,可是一出家门,就很脏了,这就不是卫生习惯的问题,而是心态意识问题。
一些中外专家认为,2010年世博会最大的压力也许是环境与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问题,上海应该从现在起有计划地灌输和培养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消费,更好地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关键是要让市民树立以生态的行为习惯为荣的意识。
(四)城市拥有一流的生态设施
良好的城市生态形象还必须以是否拥有一流的生态设施为显著标志,一个城市是否拥有湿地、原生态的河流、森林、山地、荒野……这是对城市在处理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所提出的时代要求,它特别能考验和充分反映城市保存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价值。上海拥有八大湿地,每年净化面源的污水18.8亿吨,相当于全市一年污水的排放总量。上海为其中的九段沙湿地申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城市生态形象建设方面的前瞻意识和行为能力。
另外,城市有没有雨水收集系统、垃圾生态处理设备、大批的生态住宅小区,使用的是否是清洁的能源等等,这些都是21世纪对城市、特别是对大都市生态形象塑造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国内的大多数城市在建设一流生态设施方面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4:34
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部分,人不应该主宰大自然,我们更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强制改变大自然。
人和自然,只能是和平相处
绝对不可以“征服自然”
为了自然的健康发展,也为了我们人类能够“可持续发展”
必须得
尊重自然本来的样子
尊重自然中的一切
对所有的东西抱有一种敬畏。
不能认为“人定胜天”,然后一心想把大自然搞*类设想的那种样子
否则肯定是恶果严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4:34
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部分,人不应该主宰大自然,我们更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强制改变大自然。
人和自然,只能是和平相处
绝对不可以“征服自然”
为了自然的健康发展,也为了我们人类能够“可持续发展”
必须得
尊重自然本来的样子
尊重自然中的一切
对所有的东西抱有一种敬畏。
不能认为“人定胜天”,然后一心想把大自然搞*类设想的那种样子
否则肯定是恶果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