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大树有多高》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9: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14
为了激发兴趣,首先用故事导入: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巴依大老爷出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意足地走了。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巴依吓坏了,急忙赶大伙出去。这时,阿凡提说:“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阻挠大伙在树荫下乘凉了。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直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附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唯一去处。长工们纷纷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只见巴依眼珠一转,奸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时阿凡提能出现在这儿呀!
由于是实践课,那到底该如何上好,是不是必须要带领学生去室外亲自测量?如果测量过程中出现较大误差,给学生带来错觉怎么办?一直为这些问题而困扰!
后来明确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 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 应用规律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所以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各组拿出1米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并做好量影长的准备。教师参与活动负责发令,要求各小组同时测出并报出1米竹竿的影长。
学生量好后,要求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一样长)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并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还是一样长)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要强调是“同时”?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影长。
先让各小组任意拿出一根竹竿(要求各小组拿出的竹竿的长度尽量不一样长),同时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并做好量影长的准备。教师发口令,各小组同时测出竹竿的影长,并做好记录,然后各小组依次汇报。
提问:这时的影长还一样吗?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因为竹竿的长度各不相同,所以影长也就不一样长了。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估计什么会相同呢?(竹竿与影子的比值)
建议各小组用计算器算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让各组交流算出的比值,再让学生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比值相同)
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让我们再进行一次实验来验证一下。各小组再任意拿出另一根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并同时测出竹竿的影长,然后用计算器算出自己小组此时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引导交流:各组交流一下算出的结果,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规律:不同长度的物体,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提问:同一时刻,在合肥测量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与在北京测量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会一样吗?为什么?
关于竹竿高度与影长的规律,我们该怎么表述才严密?请同学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7:14
为了激发兴趣,首先用故事导入: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巴依大老爷出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意足地走了。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巴依吓坏了,急忙赶大伙出去。这时,阿凡提说:“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阻挠大伙在树荫下乘凉了。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直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附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唯一去处。长工们纷纷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只见巴依眼珠一转,奸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时阿凡提能出现在这儿呀!
由于是实践课,那到底该如何上好,是不是必须要带领学生去室外亲自测量?如果测量过程中出现较大误差,给学生带来错觉怎么办?一直为这些问题而困扰!
后来明确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 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 应用规律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所以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各组拿出1米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并做好量影长的准备。教师参与活动负责发令,要求各小组同时测出并报出1米竹竿的影长。
学生量好后,要求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一样长)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并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还是一样长)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要强调是“同时”?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影长。
先让各小组任意拿出一根竹竿(要求各小组拿出的竹竿的长度尽量不一样长),同时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并做好量影长的准备。教师发口令,各小组同时测出竹竿的影长,并做好记录,然后各小组依次汇报。
提问:这时的影长还一样吗?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因为竹竿的长度各不相同,所以影长也就不一样长了。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估计什么会相同呢?(竹竿与影子的比值)
建议各小组用计算器算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让各组交流算出的比值,再让学生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比值相同)
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让我们再进行一次实验来验证一下。各小组再任意拿出另一根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并同时测出竹竿的影长,然后用计算器算出自己小组此时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引导交流:各组交流一下算出的结果,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规律:不同长度的物体,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提问:同一时刻,在合肥测量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与在北京测量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会一样吗?为什么?
关于竹竿高度与影长的规律,我们该怎么表述才严密?请同学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