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07: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14:22
在永年地区,西调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演变和发展。来自山西的演员如申四(红脸)、申云秀(红脸)和郭三(艺名“盖山东”,旦)、小七子(“盖五县”,旦)等加入,使得当时的西调演员阵容颇为强大。旦行有田书德、根宝、刘书文和谢天真,净行则有张魁、谢天禄和吴玉河,须生包括杨东来、老全保、申云秀等人,以及鼓师田春河、老同等和琴师张二、老德成、黑泥等。他们活跃在冀南、豫北和鲁西地区,演出频繁。
由于新收弟子大多来自冀南,长期的演出交流使得西调受到了当地方言和河北剧种的影响。唱念中,虽然仍保留着上党梆子的传统,但已逐渐摒弃了晋音,转向京白和韵白,唱腔也随之发生变化。表演技巧上,西调吸收了京剧和河北梆子的部分程式,甚至翻打技巧,与上党梆子的特色有了显著的区别。田书德曾到申五戏班和孔卜村传授技艺,而田书德和张魁等山西艺人也在河北故去,留下了深深的艺术烙印。
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西调艺术因河北艺人的广泛收徒而兴盛,如白旗、红旗的弟子分别以“同”字和“贵”字命名,如史同和、杨同柱等,刘文阁、刘书阁也是如此,他们的弟子们延续了这一传统。这一时期,西调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一些艺人甚至从四十年代开始收徒,延续了艺术的生命力。
永年西调:原系流入河北的山西上党梆子。旧称泽州调,在永年还称“三搭板”。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始正式命名为“西调”。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及邢台地区南和、沙河、邢台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