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19: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9:36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络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启动了"八五"和"九五"国家级攀登计划,探索经络现象的深层次理解。这些项目着重于研究循经感传的生理机制、经脉与脏腑的关联以及经络物理特性的理解。以下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和研究进展:
1996年,邓宇等人提出了"分形分维经络"理论,强调非间隙、细胞充填的非管结构,并将其统一为"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综合模型。
同时,张声闳提出了"间隙维"经络的概念,尽管存在争议。研究中,神经论认为经络感传是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结果,体液论则将气血视为体液,经络是其运行通道。能量论则认为经络是物理能量和信息的传输载体。
在实验方法上,1985年法国的同位素示踪技术被应用,1984年中国谢浩然进行了间隙结构的解剖观察,匈牙利Eore使用二氧化碳测定仪进行研究。早期的观察还包括肉眼观察、血管灌注法等,如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和1972年汪桐的二重反射假说。
国外学者如日本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经络温度变化,法国J.Borsarello采用红外热像技术,而中国也在耳针穴位研究和"良导络"概念上有所贡献,如1956年的Nogierop研究和1955年的"良导点"理论。
这些研究与实验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医四大经典经络理论在现代的深入发展和实证探索,推动了经络科学的不断前行。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