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14: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2:50
经筵之制,源自宋代,至明代始制度化,成为朝廷盛典。每日一小讲,每旬一大讲,是帝王接受儒家教育的主要方式。经筵的制度化,旨在使帝王的讲学不致间断,以期收持之以恒之效。然而,制度化后,讲学有时缺乏弹性,显现出僵化,特别是每月三次的大经筵,如遇到不喜学问的皇帝,便可能被逃避,使进讲成为具文。明代君主常以圣躬违和或祁寒盛暑为由暂免经筵日讲。每遇帝王怠惰弃学,百官总会上疏谏诤,强调“帝王大节莫先于讲学,讲学莫要于经筵”,坚持经筵不可一日稍废。经筵进讲,百僚侍班,实有深意,旨在让君臣之间有聚会精神之美,有意谕色授之益,气质不期变而自变,德性不期成而自成。明代东宫制度废而不存,经筵日讲几乎成为儒臣接近皇帝,影响其行为、涵养其德性的唯一机会,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清代袭明制,仍以经筵日讲为帝王教育的方式,康熙帝尤为重视这一制度,他好学出于天性,自五岁便知读书,自八岁践祚,更知黾勉学问。康熙帝学识超迈,以及清代君主能有相当的学问水平,大多得力于儒臣的进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