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治疗也是糖尿病并发症重要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13: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00:44
因为(1)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增敏剂等药物,只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将患者吃进体内的糖类转换为能量。而在患者糖类摄入过多的情况下,这些能量只能转换为脂肪。因为,人体糖原容量非常有限,而脂肪却是能量生成后人体几乎唯一储存与代偿方式。所以,部分患者会迅速体重增加,并伴随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迅速异常;(2)α-糖苷酶抑制剂只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抑制糖类分解吸收、双胍类降糖药也只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将糖转移到人体正常基础代谢无法利用的周围与肌肉组织。而在患者糖类摄入较少的情况下,这样的治疗只会加重营养代谢紊乱并加速糖尿病并发症。因为,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是糖代谢障碍,而高血糖、高尿糖的另一面恰恰是糖类营养产能不足。
更大的危害在于:其虚幻了人们希望,并将糖尿病的治疗引入了歧途。
因为,糖尿病并不只有血糖问题,而是还有其本身的病因加上其所导致的系列营养代谢紊乱。例如:心脑血管病并不仅见于糖尿病。因为其基础病理:脂肪代谢异常,既可由于饮食摄入不合理而引起,也可由于糖代谢障碍与错误应用降糖药物而导致。因为(1)蛋白或糖类摄入过多,人体会自动将其转换为脂肪。原因是人体游离氨基酸库(蛋白代偿与储存形式之一)、糖原(糖的直接储存形式)等容量非常有限,而脂肪却是能量生成后人体几乎唯一储存与代偿方式;(2)糖类产能不足(高血糖、高尿糖、饮食糖类过少、错误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降糖药等)人体会自动燃烧蛋白与脂肪代替。因为,呼吸、心跳等人体基础代谢与运动、消化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不能间断;(3)脂肪摄入过多,更会直接升高血脂。并且由于脂肪储存于皮下与组织脏器之间,而其代谢却在肝脏。因此,尽管以上过程并不都会导致血脂异常,但脂肪在血液运行过多,却会导致血管快速硬化,并最终形成心脑血管病。
不仅如此,事实上糖尿病的其它并发症也是一样。例如:伤口不长、感染难愈等,便同样由于糖类产能不足,蛋白被过度消耗,人体组织修复、免疫物质合成等缺乏原料所致。并且由于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合成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只能从饮食合理摄入。
所以,没有合理饮食做基础的降糖治疗本身,也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不管其技术如何发展也是如此。因为,占糖尿病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曾经胰岛功能非常正常,并且血糖调节能力较之医生及其药物强大与科学百倍,但其仍然成为了糖尿病患者。为什么?病因所导致的结果。换句话说,导致高血糖的凶手不是糖尿病,而是糖尿病病因。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不是降糖,而是血糖不再升高。那么,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大量医学研究早有定论:饮食总能量超标及其构成营养成分不合理。
那么,医生及其降糖药物能够治愈并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吗?不管谁抱有多大希望,客观现实都是:没有可能。因为,病因与决定药物使用的前提条件:饮食掌握在患者手中。但大量医学研究却表明:多数糖尿病患者却饮食不规范、餐后血糖不稳定。甚至已经掉入另一种更加有危害的不合理饮食状态之中。例如:素食主义、不敢吃肉等。而这样的饮食只能导致蛋白不足、脂肪代谢更加频繁与亢进、心脑血管等更多疾病及其并发症反而更多、出现更快。
因为,总能量不够患者会饥饿,而缺乏了蛋白质的总能量只能是脂肪或糖类(淀粉分解也是糖)超标。而不管什么脂肪,超标都会频繁血管。糖类超标则与脂肪无异,并且全部是饱和脂肪酸。因为,脂肪是没有消耗掉的能量在人体内几乎唯一储存与代偿方式,并且储存之前要加工成为低密度的饱和状态。因此,以限制优质蛋白为代价的限制脂肪,不仅不会有用,而且危害巨大。
因为,2012年1月9日国家公布的最新一轮糖尿病普查结果现实: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700万之巨,并且已就诊患者的良好血糖控制率仅仅只有1/3。与此同时,近年揭晓的英美等发达国家所做旨在通过强化降糖、降脂,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多个大型循证医学研究。如: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提供资助的控制糖尿病心血管风险行动ACCORD、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关于强化降糖与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关系的研究ADVANCE、退伍军人糖尿病试验VADT等,均不约而同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强化降糖、降脂无法有效阻止与预防2型糖尿病并发症。因为,饮食不能与其治疗相匹配,导致其受试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及其死亡率反而显著增加。
事实上,不仅糖尿病如此,而是只要涉及饮食控制,几乎所有疾病都是一样。例如:我国目前至少有2亿以上体重超重人群、1.6亿高血脂患者,以及大量将会发展成为糖尿病的糖耐量低减患者。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每年400亿的糖尿病直接医疗费用与数千亿计的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支出,近70属于无效或过度医疗。更意味着大量先进医学技术及其药物的低效率,以及患者及其家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于社会所造成的巨大负担。因为,糖尿病并发症非常残酷,其中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非死即残。
这难道还不需要我们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