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23: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8:38
楸螟在河南一年内经历两次繁殖周期,第一代幼虫于5月孵化,高峰期在5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则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孵化,7月中下旬是高峰期。雄蛾比雌蛾早出现1-2天,性别比例为第一代1:1.40和第二代1:1.14。成虫的寿命通常为2-8天,雌蛾寿命比雄蛾稍长。成虫在羽化后立即交尾,次日开始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60-140粒。卵多产在嫩枝叶芽或叶柄基部,单粒或成串分布,卵期平均9天。幼虫孵化时间主要在9-11时和15-17时,孵化率可达83.0-97.2%,平均90.1%。
幼虫通常在嫩枝顶部5-10厘米处蛀入,蛀孔黑色,蛀道长15-20厘米,宽0.4-0.8厘米。随着虫龄增长,危害范围从下向上扩展,严重时木质部被蛀空,形成类似“山楂糖葫芦”的虫害状。幼虫在蛀食过程中排出虫粪和蛀屑,可能转移到其他枝条。第一代幼虫期一般持续17-47天,平均29天。第二代幼虫于9月底开始进入越冬休眠,10月底全面休眠。成虫羽化后,幼虫在虫道下方形成蛹室,蛹期第二代为16-47天,第一代为6-38天,化蛹率分别为81.7-98.0%和78.8%。
受害程度受到树龄、高度、枝条发育状况等因素影响,一般新苗及5年生以下幼树受害较重,4米以上大树受害较轻,尤其是树冠上部和主枝,其次是中部,下部受影响较小。发芽早、枝条粗壮的树种受害较重,相反,发芽晚、枝条细弱的树种受害较轻。如金丝揪这类长势旺盛的树种,受害更为严重;而长势较弱、枝条细小的类型则受害较轻。
楸螟(种拉丁名: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害虫。危害或从5月上旬开始,至10月中、下旬止,长达6个月之久。成虫羽化多集中在16-21时,羽化率90.8-100%;白天静伏叶背面阴暗处,傍晚开始活动,以20—24时最活跃;飞翔能力强,可高达 10 m以上,远达数百米;有趋光性,21-23时飞向黑光灯,但趋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