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建设有什么两面性吗?请高手分析一下..我最近才关注到这个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01: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22:57
下面是我在百度空间发布的文章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广大农民衣食温饱问题未解决,又赶上“文化大革命”,这一提议被搁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小康社会”,而“新农村”正是“小康社会”的重要项目之一。
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时至今年2013年,全国各地20多个省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相当多的社会基层干部为了政绩和经济效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在操作过程中强迫农民就范。农民群体中一部分人消极甚至是抵制新农村方案,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大量问题广大农民惶恐不安,起初一些不知情的农民以为房屋拆除与土地征用后可领取大量补偿,但广大农民在失去土地与住宅之后,还要花几万到十几万不等购买新房!!!而且是必须住安置房,不然就自己建(规划在群居范围内,拆旧房建新房钱是远远不够的)绝大部分经济能力有限的人还要贷款,几年之后也许能还清....安置房不少群众对其质量也有很大担忧,对其安全使用年限和自己盖得房子哪个使用质量高,寿命长,这是农民心中的疑问。而土地征用与旧房拆除所补偿费用仅仅是杯水车薪,没有了土地农民的收入何处得来???直接断绝了农民种地收入,严重增加了农民负担,而农民生活在“新农村”后消费也普遍大幅度上涨,不少人只得外出务工以补贴家用。
针对这种问题首先要保证农民的权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活问题,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该何去何从???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国家应提供相应的创收项目)。
国务院颁发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五条中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应该以拆除房屋补偿相对等量面积的安置房,而不需要农民再补差价,不能让咱老百姓丢土地弃房屋还倒贴钱去住安置房啊,农民人心惶惶,极度不安,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极度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对未来的生活迷茫而不知所措。天下最苦的还不是咱老百姓吗?
一部分人支持新农村建设方案,农民普遍反映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产品收购价格不稳定,中央的一些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都成了泡沫,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农民增收,是目前农民感到负担最重的地方,以81%的选择率高居首位。列在农民感到负担最重的地方第二位的是看病难,有66%的农民选择此项。事实上虽然有大部分农民加入了合作医疗,但这也只能解决农民看大病的部份费用,部分农民不知道如何使用合作医疗卡。列在第三位的是教育收费过高,有34%的农民选择此项。目前中小学义务教育虽然已经减少了收费,但上学不便问题普遍存在,而且高中、大学等费用有增无减,农村家庭教育开支仍是农村家庭负担主要项目,特别是上大学,少数家庭仍存在“考得上、上不起”现象。特别是今年的教育改革,很大部分的低分同学无学可上。同时部分农民对留守儿童问题表示出了极大的担忧!!!
“新农村“方案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素质,加快全民奔小康,进行的一场农民住房、土地改革,有利也有弊,需要磨合一段时间,几年到几十年不等,新农村建设方式也许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
(部分有借鉴)欢迎各位朋友留言探讨这个问题
后续发现问题我会继续写在百度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