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15: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4:27
平阳,古称临汾,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这里便有“丁村人”的生息。据《尧典》记载,帝尧建都于此,故有“尧都”之称。传说是仓颉在此造字,也是卫青、霍去病的故乡。商周时期,临汾称冀州;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春秋时期为河东郡地;汉代设立平阳县;两晋时刘渊也在此建都;隋朝改为临汾县,沿用至今。
关于鼓楼的起源,据史学家考证,可能是从北魏末期山东兖州开始,各州相继建立鼓楼。作为晋州治所的平阳,鼓楼很可能是在北魏时期创建的。目前,鼓楼大中楼上悬挂的金明昌七年铸造的1口大铁钟,可能是金代改建的证据。由此推测,此楼最迟在北宋时期建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鼓楼的用途逐渐从防盗变为报时,且因其位于城市中心,可以发挥人文景观的作用,因此多次被毁后又得到修复,建筑形制更加壮观。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历史上临汾鼓楼共修复过7次。
在1948年的解放战争中,临汾城被包围,阎军不顾市民反对强行拆毁了仅修复15年的鼓楼。1984年至1987年,临汾市成立了修复鼓楼委员会,按照明代风格重新修复了鼓楼,并恢复了“大中楼”这一明代名称。新修的大中楼门厅匾额,大部分选用了明清时代的原有匾词。三层东、南两面的“太行形胜”、“云天咫尺”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西面的“望于姑射”由启功先生书写;北面的“窗宿斗牛”则由军内著名书家李锋挥毫;二层的4块门匾,东面的“紫气东临”出自董寿平老先生之手,西面的“襟山带河”出自段云先生之笔,南面的“乾坤楼阁”为舒同先生之作,北面的“声和击壤”则出自赵朴初先生的书法。
平阳鼓楼,又名大中楼,位于临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楼高43.76米,依云*日,为中国现存最高的鼓楼。始建于北魏,楼上存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年铸2500余公斤大铁钟一口,其基座乃正方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四向券砌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平阳鼓楼以其高大雄伟著称于世。千百年来,邑中父老引以为荣,外地游客有口皆碑,此楼实堪为帝尧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征。于1948年毁于战火。1983年,临汾市*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倡议全市人民集资捐款修复鼓楼。1984年开工,1986年恢复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