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的官仕之旅如何?他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03: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0:35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沿袭宋朝制度,在京城设立了国子监,并且在国子监下属设立了太学。所谓太学,是指当时的最高学府,高峰时期,这里的读书人多达几千人。太学里的学生,有3种来源:第一,京城四品以上官员的子弟;第二,已故功臣、烈士子弟;第三,全国学政推荐而来的优秀学子。其中,洪武二十三年,湖南学政推荐了一位叫夏原吉的学子进入太学。朱元璋有一次视察太学,见其他学生都十分混乱,唯有夏原吉端坐不动,朱元璋认为此人胸中有治国之才,便提升他为户部主事。
夏原吉入户部后,十分勤奋,那些懒惰的官员十分妒忌夏原吉。有一次,朝廷要惩戒那些懒惰的官员,有一位姓刘的郎中举报夏原吉。朱元璋看到奏折后,对刘郎中说:“你举报谁不好,不该诬陷朕了解的人。”于是将刘郎中处死。不久后,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登基,夏原吉升任户部侍郎,建文帝经常向夏原吉请教底层百姓的生活细节,对夏原吉十分欣赏。
夏原吉和朱元璋的另一位孙子朱高炽(朱棣长子、后来的明仁宗)关系不错,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几位年长的孙子都在南京一起读书。朱高炽在京城几度拜访夏原吉,对夏原吉十分仰慕。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失踪,明成祖朱棣登基,朱高炽曾对朱棣说:“夏原吉虽然是建文旧臣,但此人心中有百姓,千万不能让他受委屈。”朱棣听了儿子的话,升任夏原吉为户部尚书,总管全国钱粮。
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多次北伐蒙古,而且征讨越南,还派郑和六次下西洋,不管是打仗还是下西洋,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身为户部尚书,夏原吉顶住压力,努力为朱棣筹措粮草和钱财。朱棣每次出征,都让夏原吉辅佐太子理政。
永乐十九年,湖广等地发生水灾,灾民遍野。朱棣不顾大臣反对,坚持要出兵蒙古。户部银子不多,夏原吉认为应该优先赈济灾民,北伐之事要等来年。惹怒了朱棣,朱棣将夏原吉抄家问罪,关进监狱。结果朱棣北征,因为粮草不足,不能打持久战,无功而返。虽然被夏原吉说中,但朱棣却嫉恨夏原吉。之后,朱棣再次北征,这一次他没能活着回来,病逝在了半路上。临死前,朱棣大呼夏原吉的名字,并且说了一句:“夏原吉爱我!”
《明史·夏原吉传》记载:
明年北征,以粮尽引还……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崩闻至之三日,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
也就是说,朱棣临终前才明白,夏原吉是为他着想,而此时的夏原吉,还在狱中。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来到监狱之中,大胜呼喊夏原吉,哭着告诉他朱棣去世的消息。
朱高炽继位后,是为明仁宗,他不仅恢复了夏原吉的官职,还给了他许多赏赐,加封他为太子少傅。朱高炽刚刚登基,夏原吉为朱高炽提了3点建议。分别是:赈灾、停远洋、翻案。这三条建议都被朱高炽采纳,尤其是后两条,没有一定的胆识,是不敢说出口的。所谓“赈灾”,是让朱高炽停止战争,先救济灾民。所谓“停远洋”,是让朱高炽停止造船、停止郑和下西洋,因为这是一个十分烧钱的行动。最后,所谓“翻案”,指的是让朱高炽为建文帝旧臣翻案。夏原吉提出的三条建议,决定了明朝接下来的历史走向。
朱高炽听从了夏原吉的建议,停止了郑和下西洋,让明朝的财政趋于正常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建文帝翻案,承认建文帝的身份,并且恢复建文帝旧臣的名誉。朱高炽敢于推翻父亲朱棣的“铁案”,赢得了天下人的称赞,也因此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这主要是夏原吉之功。夏原吉辅佐朱高炽施行仁政,为一代盛世“仁宣之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