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1:4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39
信息战概念是80年代中期分别由美、苏、中三*事理论界几乎同时提出的,其研究属于信息战理论研究的范畴。 据已查到的资料,"信息战"这一军事术语最早出现在1985年3月美国《电子防御》杂志(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上发表的"电子战与信息战"(EWandtheInformationWar)一文:"现在,电子战是一个更大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种信号战斗。""这个更大范畴也包括阻止敌方攻击我方决策能力。这场斗争可公认为是“信息战”。 然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国内外以及不同领域对于信息战的定义有不同说法。我国开展信息战理论研究较早。1986年,我*事专家沈伟光先生在《信息战》专著中,就曾指出,广义的信息战指(在军事、*、经济、科技及社会领域)对垒的军事集团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斗争,狭义的信息战指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它是现代战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战理论。有的专家认为:所谓信息战,是指对立双方为争夺对于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而展开的斗争。 1996年1月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的《联合信息战*》、1996年美国陆军颁发的指挥控制战条令、1996年6月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军用关键技术",以及1996年8月27日美国陆军颁发的FM100-6"信息作战"条令中,均阐述了美国国防部和参联会确定的下述信息战定义:"信息战指为获取信息优势而采取的影响敌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同时保护己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的各种行动。" 上述定义很快在美军内部遭致批评,说它设置了一个"语义学雷区"。因为按照这个定义,在信息时代,任何实体(包括从大学生、"黑客"到有组织的犯罪者)采取的针对美国的行动,都被认为是战争行动,从而要求采取某种报复。 1996年12月9日,美国国防部批准关于"信息对抗行动"的秘密指南(DODDirectiveonlnformationOperations,S-3600.1),该指南对"信息对抗行动"的定义是:"在任何时间,为了影响敌人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同时保护自已的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的行动。"该指南新的"信息战"定义是:"在危机或冲突期间,为达到或促成特定目的,针对一个或一些特定的敌人采取的信息对抗行动。"上述定义,现已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支撑信息战的装备和技术名目繁多,从性质上,可分为进攻性信息战(IW-O)武器和技术和防御性信息战(IW-D)武器和技术。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和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引导型、文件型、混合型)、"666"病毒(影响操作员心理、生理甚至使之死亡)、蠕虫(短时间内大量自我复制)、特洛伊木马(隐藏病毒的程序码段)、逻辑*(能引爆、激活病毒的机制)、陷门(能悄悄调动数据或造成死机的设计陷井)、程序搅糊器(使无法查明软件的预设故障)、网络分析仪(破译通行字、接入代码)、探测软件(破译口令和数据分组)、"黑客"行动、"芯片捣鬼"(蓄意修改、更动、设计或使用集成电路芯片的活动)、微米\纳米机器人(搜集情报或破坏敌方的电脑/供电线路)、芯片细菌(吞噬硅片)、电波辐射(影响人脑,引变人的行为)、心理战手段(如美军在索马里投射的特大耶酥全息图象)、信息欺骗手段、秘密破译分析、电子干扰机等电子战进攻装备、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破坏敌方信息设备的高能射频*、电磁脉冲*等)。 防御性信息战的武器或技术可分为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两类。传统的防御性信息战手段包括网络和通信系统的物理与技术安全措施和加密措施,以及保持探测器有效性的措施;非传统的防御性信息对抗手段包括计算机病毒对抗(防病毒措施〕和传送保密数据的先进方法等。具体的防御性信息战技术与手段包括:网络安全设计(如风险分析)与测评、网络的安全使用与告警、信息环境安全、网络"防火墙"、信息设施防护、安全/开放的信息网络、移动计算机安全技术、防电磁(如屏蔽和加扰)、防窃听/窃录/窃照、病毒免疫卡、大型数据库的安全技术、病毒检测与消除、标准报文卡、访问控制、用户识别、防火墙、审计跟踪、数据加密、安全密匙管理、智能水(一种基于DNA的芯片涂液,可以记录个人代码)、网络安全协议、多级安全、光学加密、辐射探测器(如美联邦调查局籍此抓住了*情报局中的一名间谍)、网络安全监控、信息犯罪侦察与惩罚、反情报、反欺骗等。 [相关技术]信息战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光电子技术 [技术难点]在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发展方面,通过天线电磁波辐射注入病毒的方式和智能可控型计算机病毒是今后计算机病毒研究的重点之一;高能射频*(一种无线电发射机);电磁脉冲变压器弹(以光速发射高工率电磁脉冲或信号,可导致计算机元件融化,可能是信息战的终极武器)是信息战武器开发的重点。 在防御性信息战装备方面,美军特别强调"信息保障"是保持战备状态的关键要素。美军在今后5~10年,将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通信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入侵探测/响应设备和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1995年钱学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战争”的概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信息化战争这个词是我们中国人最先提出来的,钱学森先生在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用这个词。美国人用的词不叫信息化战争,叫信息时代的战争和基于信息的战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39
信息战概念是80年代中期分别由美、苏、中三*事理论界几乎同时提出的,其研究属于信息战理论研究的范畴。 据已查到的资料,"信息战"这一军事术语最早出现在1985年3月美国《电子防御》杂志(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上发表的"电子战与信息战"(EWandtheInformationWar)一文:"现在,电子战是一个更大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种信号战斗。""这个更大范畴也包括阻止敌方攻击我方决策能力。这场斗争可公认为是“信息战”。 然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国内外以及不同领域对于信息战的定义有不同说法。我国开展信息战理论研究较早。1986年,我*事专家沈伟光先生在《信息战》专著中,就曾指出,广义的信息战指(在军事、*、经济、科技及社会领域)对垒的军事集团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斗争,狭义的信息战指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它是现代战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战理论。有的专家认为:所谓信息战,是指对立双方为争夺对于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而展开的斗争。 1996年1月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的《联合信息战*》、1996年美国陆军颁发的指挥控制战条令、1996年6月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军用关键技术",以及1996年8月27日美国陆军颁发的FM100-6"信息作战"条令中,均阐述了美国国防部和参联会确定的下述信息战定义:"信息战指为获取信息优势而采取的影响敌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同时保护己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的各种行动。" 上述定义很快在美军内部遭致批评,说它设置了一个"语义学雷区"。因为按照这个定义,在信息时代,任何实体(包括从大学生、"黑客"到有组织的犯罪者)采取的针对美国的行动,都被认为是战争行动,从而要求采取某种报复。 1996年12月9日,美国国防部批准关于"信息对抗行动"的秘密指南(DODDirectiveonlnformationOperations,S-3600.1),该指南对"信息对抗行动"的定义是:"在任何时间,为了影响敌人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同时保护自已的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的行动。"该指南新的"信息战"定义是:"在危机或冲突期间,为达到或促成特定目的,针对一个或一些特定的敌人采取的信息对抗行动。"上述定义,现已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支撑信息战的装备和技术名目繁多,从性质上,可分为进攻性信息战(IW-O)武器和技术和防御性信息战(IW-D)武器和技术。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和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引导型、文件型、混合型)、"666"病毒(影响操作员心理、生理甚至使之死亡)、蠕虫(短时间内大量自我复制)、特洛伊木马(隐藏病毒的程序码段)、逻辑*(能引爆、激活病毒的机制)、陷门(能悄悄调动数据或造成死机的设计陷井)、程序搅糊器(使无法查明软件的预设故障)、网络分析仪(破译通行字、接入代码)、探测软件(破译口令和数据分组)、"黑客"行动、"芯片捣鬼"(蓄意修改、更动、设计或使用集成电路芯片的活动)、微米\纳米机器人(搜集情报或破坏敌方的电脑/供电线路)、芯片细菌(吞噬硅片)、电波辐射(影响人脑,引变人的行为)、心理战手段(如美军在索马里投射的特大耶酥全息图象)、信息欺骗手段、秘密破译分析、电子干扰机等电子战进攻装备、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破坏敌方信息设备的高能射频*、电磁脉冲*等)。 防御性信息战的武器或技术可分为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两类。传统的防御性信息战手段包括网络和通信系统的物理与技术安全措施和加密措施,以及保持探测器有效性的措施;非传统的防御性信息对抗手段包括计算机病毒对抗(防病毒措施〕和传送保密数据的先进方法等。具体的防御性信息战技术与手段包括:网络安全设计(如风险分析)与测评、网络的安全使用与告警、信息环境安全、网络"防火墙"、信息设施防护、安全/开放的信息网络、移动计算机安全技术、防电磁(如屏蔽和加扰)、防窃听/窃录/窃照、病毒免疫卡、大型数据库的安全技术、病毒检测与消除、标准报文卡、访问控制、用户识别、防火墙、审计跟踪、数据加密、安全密匙管理、智能水(一种基于DNA的芯片涂液,可以记录个人代码)、网络安全协议、多级安全、光学加密、辐射探测器(如美联邦调查局籍此抓住了*情报局中的一名间谍)、网络安全监控、信息犯罪侦察与惩罚、反情报、反欺骗等。 [相关技术]信息战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光电子技术 [技术难点]在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发展方面,通过天线电磁波辐射注入病毒的方式和智能可控型计算机病毒是今后计算机病毒研究的重点之一;高能射频*(一种无线电发射机);电磁脉冲变压器弹(以光速发射高工率电磁脉冲或信号,可导致计算机元件融化,可能是信息战的终极武器)是信息战武器开发的重点。 在防御性信息战装备方面,美军特别强调"信息保障"是保持战备状态的关键要素。美军在今后5~10年,将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通信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入侵探测/响应设备和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39
信息战概念是80年代中期分别由美、苏、中三*事理论界几乎同时提出的,其研究属于信息战理论研究的范畴。 据已查到的资料,"信息战"这一军事术语最早出现在1985年3月美国《电子防御》杂志(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上发表的"电子战与信息战"(EWandtheInformationWar)一文:"现在,电子战是一个更大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种信号战斗。""这个更大范畴也包括阻止敌方攻击我方决策能力。这场斗争可公认为是“信息战”。 然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国内外以及不同领域对于信息战的定义有不同说法。我国开展信息战理论研究较早。1986年,我*事专家沈伟光先生在《信息战》专著中,就曾指出,广义的信息战指(在军事、*、经济、科技及社会领域)对垒的军事集团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斗争,狭义的信息战指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它是现代战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战理论。有的专家认为:所谓信息战,是指对立双方为争夺对于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而展开的斗争。 1996年1月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的《联合信息战*》、1996年美国陆军颁发的指挥控制战条令、1996年6月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军用关键技术",以及1996年8月27日美国陆军颁发的FM100-6"信息作战"条令中,均阐述了美国国防部和参联会确定的下述信息战定义:"信息战指为获取信息优势而采取的影响敌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同时保护己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的各种行动。" 上述定义很快在美军内部遭致批评,说它设置了一个"语义学雷区"。因为按照这个定义,在信息时代,任何实体(包括从大学生、"黑客"到有组织的犯罪者)采取的针对美国的行动,都被认为是战争行动,从而要求采取某种报复。 1996年12月9日,美国国防部批准关于"信息对抗行动"的秘密指南(DODDirectiveonlnformationOperations,S-3600.1),该指南对"信息对抗行动"的定义是:"在任何时间,为了影响敌人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同时保护自已的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的行动。"该指南新的"信息战"定义是:"在危机或冲突期间,为达到或促成特定目的,针对一个或一些特定的敌人采取的信息对抗行动。"上述定义,现已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支撑信息战的装备和技术名目繁多,从性质上,可分为进攻性信息战(IW-O)武器和技术和防御性信息战(IW-D)武器和技术。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和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引导型、文件型、混合型)、"666"病毒(影响操作员心理、生理甚至使之死亡)、蠕虫(短时间内大量自我复制)、特洛伊木马(隐藏病毒的程序码段)、逻辑*(能引爆、激活病毒的机制)、陷门(能悄悄调动数据或造成死机的设计陷井)、程序搅糊器(使无法查明软件的预设故障)、网络分析仪(破译通行字、接入代码)、探测软件(破译口令和数据分组)、"黑客"行动、"芯片捣鬼"(蓄意修改、更动、设计或使用集成电路芯片的活动)、微米\纳米机器人(搜集情报或破坏敌方的电脑/供电线路)、芯片细菌(吞噬硅片)、电波辐射(影响人脑,引变人的行为)、心理战手段(如美军在索马里投射的特大耶酥全息图象)、信息欺骗手段、秘密破译分析、电子干扰机等电子战进攻装备、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破坏敌方信息设备的高能射频*、电磁脉冲*等)。 防御性信息战的武器或技术可分为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两类。传统的防御性信息战手段包括网络和通信系统的物理与技术安全措施和加密措施,以及保持探测器有效性的措施;非传统的防御性信息对抗手段包括计算机病毒对抗(防病毒措施〕和传送保密数据的先进方法等。具体的防御性信息战技术与手段包括:网络安全设计(如风险分析)与测评、网络的安全使用与告警、信息环境安全、网络"防火墙"、信息设施防护、安全/开放的信息网络、移动计算机安全技术、防电磁(如屏蔽和加扰)、防窃听/窃录/窃照、病毒免疫卡、大型数据库的安全技术、病毒检测与消除、标准报文卡、访问控制、用户识别、防火墙、审计跟踪、数据加密、安全密匙管理、智能水(一种基于DNA的芯片涂液,可以记录个人代码)、网络安全协议、多级安全、光学加密、辐射探测器(如美联邦调查局籍此抓住了*情报局中的一名间谍)、网络安全监控、信息犯罪侦察与惩罚、反情报、反欺骗等。 [相关技术]信息战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光电子技术 [技术难点]在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发展方面,通过天线电磁波辐射注入病毒的方式和智能可控型计算机病毒是今后计算机病毒研究的重点之一;高能射频*(一种无线电发射机);电磁脉冲变压器弹(以光速发射高工率电磁脉冲或信号,可导致计算机元件融化,可能是信息战的终极武器)是信息战武器开发的重点。 在防御性信息战装备方面,美军特别强调"信息保障"是保持战备状态的关键要素。美军在今后5~10年,将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通信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入侵探测/响应设备和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39
信息战概念是80年代中期分别由美、苏、中三*事理论界几乎同时提出的,其研究属于信息战理论研究的范畴。 据已查到的资料,"信息战"这一军事术语最早出现在1985年3月美国《电子防御》杂志(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上发表的"电子战与信息战"(EWandtheInformationWar)一文:"现在,电子战是一个更大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种信号战斗。""这个更大范畴也包括阻止敌方攻击我方决策能力。这场斗争可公认为是“信息战”。 然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国内外以及不同领域对于信息战的定义有不同说法。我国开展信息战理论研究较早。1986年,我*事专家沈伟光先生在《信息战》专著中,就曾指出,广义的信息战指(在军事、*、经济、科技及社会领域)对垒的军事集团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斗争,狭义的信息战指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它是现代战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战理论。有的专家认为:所谓信息战,是指对立双方为争夺对于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而展开的斗争。 1996年1月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的《联合信息战*》、1996年美国陆军颁发的指挥控制战条令、1996年6月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军用关键技术",以及1996年8月27日美国陆军颁发的FM100-6"信息作战"条令中,均阐述了美国国防部和参联会确定的下述信息战定义:"信息战指为获取信息优势而采取的影响敌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同时保护己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的各种行动。" 上述定义很快在美军内部遭致批评,说它设置了一个"语义学雷区"。因为按照这个定义,在信息时代,任何实体(包括从大学生、"黑客"到有组织的犯罪者)采取的针对美国的行动,都被认为是战争行动,从而要求采取某种报复。 1996年12月9日,美国国防部批准关于"信息对抗行动"的秘密指南(DODDirectiveonlnformationOperations,S-3600.1),该指南对"信息对抗行动"的定义是:"在任何时间,为了影响敌人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同时保护自已的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的行动。"该指南新的"信息战"定义是:"在危机或冲突期间,为达到或促成特定目的,针对一个或一些特定的敌人采取的信息对抗行动。"上述定义,现已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支撑信息战的装备和技术名目繁多,从性质上,可分为进攻性信息战(IW-O)武器和技术和防御性信息战(IW-D)武器和技术。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和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引导型、文件型、混合型)、"666"病毒(影响操作员心理、生理甚至使之死亡)、蠕虫(短时间内大量自我复制)、特洛伊木马(隐藏病毒的程序码段)、逻辑*(能引爆、激活病毒的机制)、陷门(能悄悄调动数据或造成死机的设计陷井)、程序搅糊器(使无法查明软件的预设故障)、网络分析仪(破译通行字、接入代码)、探测软件(破译口令和数据分组)、"黑客"行动、"芯片捣鬼"(蓄意修改、更动、设计或使用集成电路芯片的活动)、微米\纳米机器人(搜集情报或破坏敌方的电脑/供电线路)、芯片细菌(吞噬硅片)、电波辐射(影响人脑,引变人的行为)、心理战手段(如美军在索马里投射的特大耶酥全息图象)、信息欺骗手段、秘密破译分析、电子干扰机等电子战进攻装备、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破坏敌方信息设备的高能射频*、电磁脉冲*等)。 防御性信息战的武器或技术可分为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两类。传统的防御性信息战手段包括网络和通信系统的物理与技术安全措施和加密措施,以及保持探测器有效性的措施;非传统的防御性信息对抗手段包括计算机病毒对抗(防病毒措施〕和传送保密数据的先进方法等。具体的防御性信息战技术与手段包括:网络安全设计(如风险分析)与测评、网络的安全使用与告警、信息环境安全、网络"防火墙"、信息设施防护、安全/开放的信息网络、移动计算机安全技术、防电磁(如屏蔽和加扰)、防窃听/窃录/窃照、病毒免疫卡、大型数据库的安全技术、病毒检测与消除、标准报文卡、访问控制、用户识别、防火墙、审计跟踪、数据加密、安全密匙管理、智能水(一种基于DNA的芯片涂液,可以记录个人代码)、网络安全协议、多级安全、光学加密、辐射探测器(如美联邦调查局籍此抓住了*情报局中的一名间谍)、网络安全监控、信息犯罪侦察与惩罚、反情报、反欺骗等。 [相关技术]信息战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光电子技术 [技术难点]在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发展方面,通过天线电磁波辐射注入病毒的方式和智能可控型计算机病毒是今后计算机病毒研究的重点之一;高能射频*(一种无线电发射机);电磁脉冲变压器弹(以光速发射高工率电磁脉冲或信号,可导致计算机元件融化,可能是信息战的终极武器)是信息战武器开发的重点。 在防御性信息战装备方面,美军特别强调"信息保障"是保持战备状态的关键要素。美军在今后5~10年,将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通信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入侵探测/响应设备和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1995年钱学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战争”的概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39
信息战概念是80年代中期分别由美、苏、中三*事理论界几乎同时提出的,其研究属于信息战理论研究的范畴。 据已查到的资料,"信息战"这一军事术语最早出现在1985年3月美国《电子防御》杂志(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上发表的"电子战与信息战"(EWandtheInformationWar)一文:"现在,电子战是一个更大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种信号战斗。""这个更大范畴也包括阻止敌方攻击我方决策能力。这场斗争可公认为是“信息战”。 然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国内外以及不同领域对于信息战的定义有不同说法。我国开展信息战理论研究较早。1986年,我*事专家沈伟光先生在《信息战》专著中,就曾指出,广义的信息战指(在军事、*、经济、科技及社会领域)对垒的军事集团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斗争,狭义的信息战指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它是现代战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战理论。有的专家认为:所谓信息战,是指对立双方为争夺对于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而展开的斗争。 1996年1月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的《联合信息战*》、1996年美国陆军颁发的指挥控制战条令、1996年6月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军用关键技术",以及1996年8月27日美国陆军颁发的FM100-6"信息作战"条令中,均阐述了美国国防部和参联会确定的下述信息战定义:"信息战指为获取信息优势而采取的影响敌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同时保护己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的各种行动。" 上述定义很快在美军内部遭致批评,说它设置了一个"语义学雷区"。因为按照这个定义,在信息时代,任何实体(包括从大学生、"黑客"到有组织的犯罪者)采取的针对美国的行动,都被认为是战争行动,从而要求采取某种报复。 1996年12月9日,美国国防部批准关于"信息对抗行动"的秘密指南(DODDirectiveonlnformationOperations,S-3600.1),该指南对"信息对抗行动"的定义是:"在任何时间,为了影响敌人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同时保护自已的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的行动。"该指南新的"信息战"定义是:"在危机或冲突期间,为达到或促成特定目的,针对一个或一些特定的敌人采取的信息对抗行动。"上述定义,现已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支撑信息战的装备和技术名目繁多,从性质上,可分为进攻性信息战(IW-O)武器和技术和防御性信息战(IW-D)武器和技术。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和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引导型、文件型、混合型)、"666"病毒(影响操作员心理、生理甚至使之死亡)、蠕虫(短时间内大量自我复制)、特洛伊木马(隐藏病毒的程序码段)、逻辑*(能引爆、激活病毒的机制)、陷门(能悄悄调动数据或造成死机的设计陷井)、程序搅糊器(使无法查明软件的预设故障)、网络分析仪(破译通行字、接入代码)、探测软件(破译口令和数据分组)、"黑客"行动、"芯片捣鬼"(蓄意修改、更动、设计或使用集成电路芯片的活动)、微米\纳米机器人(搜集情报或破坏敌方的电脑/供电线路)、芯片细菌(吞噬硅片)、电波辐射(影响人脑,引变人的行为)、心理战手段(如美军在索马里投射的特大耶酥全息图象)、信息欺骗手段、秘密破译分析、电子干扰机等电子战进攻装备、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破坏敌方信息设备的高能射频*、电磁脉冲*等)。 防御性信息战的武器或技术可分为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两类。传统的防御性信息战手段包括网络和通信系统的物理与技术安全措施和加密措施,以及保持探测器有效性的措施;非传统的防御性信息对抗手段包括计算机病毒对抗(防病毒措施〕和传送保密数据的先进方法等。具体的防御性信息战技术与手段包括:网络安全设计(如风险分析)与测评、网络的安全使用与告警、信息环境安全、网络"防火墙"、信息设施防护、安全/开放的信息网络、移动计算机安全技术、防电磁(如屏蔽和加扰)、防窃听/窃录/窃照、病毒免疫卡、大型数据库的安全技术、病毒检测与消除、标准报文卡、访问控制、用户识别、防火墙、审计跟踪、数据加密、安全密匙管理、智能水(一种基于DNA的芯片涂液,可以记录个人代码)、网络安全协议、多级安全、光学加密、辐射探测器(如美联邦调查局籍此抓住了*情报局中的一名间谍)、网络安全监控、信息犯罪侦察与惩罚、反情报、反欺骗等。 [相关技术]信息战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光电子技术 [技术难点]在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发展方面,通过天线电磁波辐射注入病毒的方式和智能可控型计算机病毒是今后计算机病毒研究的重点之一;高能射频*(一种无线电发射机);电磁脉冲变压器弹(以光速发射高工率电磁脉冲或信号,可导致计算机元件融化,可能是信息战的终极武器)是信息战武器开发的重点。 在防御性信息战装备方面,美军特别强调"信息保障"是保持战备状态的关键要素。美军在今后5~10年,将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通信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入侵探测/响应设备和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1995年钱学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战争”的概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信息化战争这个词是我们中国人最先提出来的,钱学森先生在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用这个词。美国人用的词不叫信息化战争,叫信息时代的战争和基于信息的战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1995年钱学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战争”的概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信息化战争这个词是我们中国人最先提出来的,钱学森先生在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用这个词。美国人用的词不叫信息化战争,叫信息时代的战争和基于信息的战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1995年钱学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战争”的概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信息化战争这个词是我们中国人最先提出来的,钱学森先生在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用这个词。美国人用的词不叫信息化战争,叫信息时代的战争和基于信息的战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39
信息战概念是80年代中期分别由美、苏、中三*事理论界几乎同时提出的,其研究属于信息战理论研究的范畴。 据已查到的资料,"信息战"这一军事术语最早出现在1985年3月美国《电子防御》杂志(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上发表的"电子战与信息战"(EWandtheInformationWar)一文:"现在,电子战是一个更大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种信号战斗。""这个更大范畴也包括阻止敌方攻击我方决策能力。这场斗争可公认为是“信息战”。 然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国内外以及不同领域对于信息战的定义有不同说法。我国开展信息战理论研究较早。1986年,我*事专家沈伟光先生在《信息战》专著中,就曾指出,广义的信息战指(在军事、*、经济、科技及社会领域)对垒的军事集团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斗争,狭义的信息战指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它是现代战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战理论。有的专家认为:所谓信息战,是指对立双方为争夺对于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而展开的斗争。 1996年1月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的《联合信息战*》、1996年美国陆军颁发的指挥控制战条令、1996年6月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军用关键技术",以及1996年8月27日美国陆军颁发的FM100-6"信息作战"条令中,均阐述了美国国防部和参联会确定的下述信息战定义:"信息战指为获取信息优势而采取的影响敌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同时保护己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的各种行动。" 上述定义很快在美军内部遭致批评,说它设置了一个"语义学雷区"。因为按照这个定义,在信息时代,任何实体(包括从大学生、"黑客"到有组织的犯罪者)采取的针对美国的行动,都被认为是战争行动,从而要求采取某种报复。 1996年12月9日,美国国防部批准关于"信息对抗行动"的秘密指南(DODDirectiveonlnformationOperations,S-3600.1),该指南对"信息对抗行动"的定义是:"在任何时间,为了影响敌人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同时保护自已的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的行动。"该指南新的"信息战"定义是:"在危机或冲突期间,为达到或促成特定目的,针对一个或一些特定的敌人采取的信息对抗行动。"上述定义,现已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支撑信息战的装备和技术名目繁多,从性质上,可分为进攻性信息战(IW-O)武器和技术和防御性信息战(IW-D)武器和技术。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和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引导型、文件型、混合型)、"666"病毒(影响操作员心理、生理甚至使之死亡)、蠕虫(短时间内大量自我复制)、特洛伊木马(隐藏病毒的程序码段)、逻辑*(能引爆、激活病毒的机制)、陷门(能悄悄调动数据或造成死机的设计陷井)、程序搅糊器(使无法查明软件的预设故障)、网络分析仪(破译通行字、接入代码)、探测软件(破译口令和数据分组)、"黑客"行动、"芯片捣鬼"(蓄意修改、更动、设计或使用集成电路芯片的活动)、微米\纳米机器人(搜集情报或破坏敌方的电脑/供电线路)、芯片细菌(吞噬硅片)、电波辐射(影响人脑,引变人的行为)、心理战手段(如美军在索马里投射的特大耶酥全息图象)、信息欺骗手段、秘密破译分析、电子干扰机等电子战进攻装备、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破坏敌方信息设备的高能射频*、电磁脉冲*等)。 防御性信息战的武器或技术可分为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两类。传统的防御性信息战手段包括网络和通信系统的物理与技术安全措施和加密措施,以及保持探测器有效性的措施;非传统的防御性信息对抗手段包括计算机病毒对抗(防病毒措施〕和传送保密数据的先进方法等。具体的防御性信息战技术与手段包括:网络安全设计(如风险分析)与测评、网络的安全使用与告警、信息环境安全、网络"防火墙"、信息设施防护、安全/开放的信息网络、移动计算机安全技术、防电磁(如屏蔽和加扰)、防窃听/窃录/窃照、病毒免疫卡、大型数据库的安全技术、病毒检测与消除、标准报文卡、访问控制、用户识别、防火墙、审计跟踪、数据加密、安全密匙管理、智能水(一种基于DNA的芯片涂液,可以记录个人代码)、网络安全协议、多级安全、光学加密、辐射探测器(如美联邦调查局籍此抓住了*情报局中的一名间谍)、网络安全监控、信息犯罪侦察与惩罚、反情报、反欺骗等。 [相关技术]信息战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光电子技术 [技术难点]在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发展方面,通过天线电磁波辐射注入病毒的方式和智能可控型计算机病毒是今后计算机病毒研究的重点之一;高能射频*(一种无线电发射机);电磁脉冲变压器弹(以光速发射高工率电磁脉冲或信号,可导致计算机元件融化,可能是信息战的终极武器)是信息战武器开发的重点。 在防御性信息战装备方面,美军特别强调"信息保障"是保持战备状态的关键要素。美军在今后5~10年,将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通信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入侵探测/响应设备和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1995年钱学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战争”的概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信息化战争这个词是我们中国人最先提出来的,钱学森先生在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用这个词。美国人用的词不叫信息化战争,叫信息时代的战争和基于信息的战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1:40
信息化战争这个词是我们中国人最先提出来的,钱学森先生在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用这个词。美国人用的词不叫信息化战争,叫信息时代的战争和基于信息的战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2:37
信息战概念是80年代中期分别由美、苏、中三*事理论界几乎同时提出的,其研究属于信息战理论研究的范畴。 据已查到的资料,"信息战"这一军事术语最早出现在1985年3月美国《电子防御》杂志(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上发表的"电子战与信息战"(EWandtheInformationWar)一文:"现在,电子战是一个更大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种信号战斗。""这个更大范畴也包括阻止敌方攻击我方决策能力。这场斗争可公认为是“信息战”。 然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国内外以及不同领域对于信息战的定义有不同说法。我国开展信息战理论研究较早。1986年,我*事专家沈伟光先生在《信息战》专著中,就曾指出,广义的信息战指(在军事、*、经济、科技及社会领域)对垒的军事集团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斗争,狭义的信息战指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它是现代战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战理论。有的专家认为:所谓信息战,是指对立双方为争夺对于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而展开的斗争。 1996年1月2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的《联合信息战*》、1996年美国陆军颁发的指挥控制战条令、1996年6月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军用关键技术",以及1996年8月27日美国陆军颁发的FM100-6"信息作战"条令中,均阐述了美国国防部和参联会确定的下述信息战定义:"信息战指为获取信息优势而采取的影响敌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同时保护己方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信息系统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的各种行动。" 上述定义很快在美军内部遭致批评,说它设置了一个"语义学雷区"。因为按照这个定义,在信息时代,任何实体(包括从大学生、"黑客"到有组织的犯罪者)采取的针对美国的行动,都被认为是战争行动,从而要求采取某种报复。 1996年12月9日,美国国防部批准关于"信息对抗行动"的秘密指南(DODDirectiveonlnformationOperations,S-3600.1),该指南对"信息对抗行动"的定义是:"在任何时间,为了影响敌人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同时保护自已的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的行动。"该指南新的"信息战"定义是:"在危机或冲突期间,为达到或促成特定目的,针对一个或一些特定的敌人采取的信息对抗行动。"上述定义,现已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支撑信息战的装备和技术名目繁多,从性质上,可分为进攻性信息战(IW-O)武器和技术和防御性信息战(IW-D)武器和技术。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和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引导型、文件型、混合型)、"666"病毒(影响操作员心理、生理甚至使之死亡)、蠕虫(短时间内大量自我复制)、特洛伊木马(隐藏病毒的程序码段)、逻辑*(能引爆、激活病毒的机制)、陷门(能悄悄调动数据或造成死机的设计陷井)、程序搅糊器(使无法查明软件的预设故障)、网络分析仪(破译通行字、接入代码)、探测软件(破译口令和数据分组)、"黑客"行动、"芯片捣鬼"(蓄意修改、更动、设计或使用集成电路芯片的活动)、微米\纳米机器人(搜集情报或破坏敌方的电脑/供电线路)、芯片细菌(吞噬硅片)、电波辐射(影响人脑,引变人的行为)、心理战手段(如美军在索马里投射的特大耶酥全息图象)、信息欺骗手段、秘密破译分析、电子干扰机等电子战进攻装备、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破坏敌方信息设备的高能射频*、电磁脉冲*等)。 防御性信息战的武器或技术可分为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两类。传统的防御性信息战手段包括网络和通信系统的物理与技术安全措施和加密措施,以及保持探测器有效性的措施;非传统的防御性信息对抗手段包括计算机病毒对抗(防病毒措施〕和传送保密数据的先进方法等。具体的防御性信息战技术与手段包括:网络安全设计(如风险分析)与测评、网络的安全使用与告警、信息环境安全、网络"防火墙"、信息设施防护、安全/开放的信息网络、移动计算机安全技术、防电磁(如屏蔽和加扰)、防窃听/窃录/窃照、病毒免疫卡、大型数据库的安全技术、病毒检测与消除、标准报文卡、访问控制、用户识别、防火墙、审计跟踪、数据加密、安全密匙管理、智能水(一种基于DNA的芯片涂液,可以记录个人代码)、网络安全协议、多级安全、光学加密、辐射探测器(如美联邦调查局籍此抓住了*情报局中的一名间谍)、网络安全监控、信息犯罪侦察与惩罚、反情报、反欺骗等。 [相关技术]信息战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光电子技术 [技术难点]在进攻性信息战武器发展方面,通过天线电磁波辐射注入病毒的方式和智能可控型计算机病毒是今后计算机病毒研究的重点之一;高能射频*(一种无线电发射机);电磁脉冲变压器弹(以光速发射高工率电磁脉冲或信号,可导致计算机元件融化,可能是信息战的终极武器)是信息战武器开发的重点。 在防御性信息战装备方面,美军特别强调"信息保障"是保持战备状态的关键要素。美军在今后5~10年,将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通信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入侵探测/响应设备和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2:37
1995年钱学森教授提出“信息化战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