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1 15: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0:37
安塞腰鼓,陕北民间的瑰宝,流传于延安、榆林等地,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陕西民间舞蹈中的佼佼者。
腰鼓,古代用以增军士气、传递信息,如今则用来表达欢庆与喜悦。强劲的鼓声、奔放的步伐、变幻的阵型和激昂的呐喊,展现出阳刚之美,其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
安塞腰鼓多以集体形式呈现,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人。队伍由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组成,配以“跑驴”、“水船”等小场节目,形成壮观的民间舞队。表演注重整体效果,强调动作统一、队形规范,鼓手们的豪迈舞姿和有力击鼓,淋漓尽致地展现黄土高原上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传承着完整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春节期间是主要活动时间。活动前进行“谒庙”祭祀,舞队前往寺庙敬神祈福,随后在庙内广场踢鼓娱乐。正月初*后,开始“沿门子”活动,腰鼓队依次进入各家表演,伞头演唱吉利秧歌,寓意贺年。主家认为敲鼓跳舞可以消灾避难、四季平安。
在途中相遇的腰鼓队,通过伞头对歌竞技,直到一队动作不齐或对答不上时,即算输,主动让道。这与陕北秧歌的“搭彩门”活动相似,正月十五,各村腰鼓队汇集广场,进行互比互赛,成为全年腰鼓表演的*,推动了腰鼓普及与技艺提升。
腰鼓的表演形式分为“路鼓”和“场地鼓”。前者是行进中的表演,动作简单,多做“十字步”、“马步缠腰”等;后者在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进行,节奏渐快,动作幅度大,队形变化多,充满动感。
近年来,安塞腰鼓注重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鼓手在头路鼓子指挥下狂舞,鼓槌挥舞,彩绸飞舞,鼓声如雷,声势惊人。
表演结束后,穿插“跑驴”、“水船”、“高跷”等小场节目,节目形式根据各村条件和人才而定。在强烈气氛和高昂情绪中,整场表演*结束。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也被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7年级下册的第1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