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01:0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20:57
意思是:世间的人情世故早已明白,把那些闲言碎语、无端议论放到一边。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迂叟》 。
原文:
一辞魏阙就商宾,散地闲居八九春。
初时被目为迂叟,近日蒙呼作隐人。
冷暖俗情谙世路,是非闲论任交亲。
应须绳墨机关外,安置疏愚钝滞身。
译文:
一朝辞别朝廷从事商业,到现在已在偏远地区度过了八九年了。一开始的时候人们把我看做是一个愚昧无知的老头子,近来又承蒙被叫做隐士了。世间的人情世故早已明白,把那些闲言碎语、无端议论放到一边。我只想在世俗的规矩之外安置我这既愚鲁迟钝又疏于世俗的残身。
扩展资料
白居易一生坚持正义,廉洁奉公;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为民请命,不惧权豪;亲民爱民,创作不息。自始至终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廉济天下”的做人原则。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32岁的白居易参加了“拔萃科”的考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了仕途生涯。
进入仕途后,官场中争名夺利,嫉妒、献媚的现象使他大吃一惊,唐宪宗元和元年(806),35岁的白居易和他的朋友元稹将应制举,写成《第林》七十五篇,陈述了他们的政治主张,他们认为国家清明,就必须广开言路、使民情可以上达。怀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心,发出“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的感叹。
元和三年(808)四月,授左拾遗,授官以后,他非常尽职,每天“食不甘味、寝不遑安”,对朝政、朝官不当的地方大胆提出意见,履行着他的“有阙必规,有违必谏”职责。白居易在这种忧国忧民精神的驱使下,以左拾遗的谏官身份,大胆举奏淮南节度使王锷是个贪官,使他谋求宰相职务落空。
元和九年(814),授左赞善大夫,陪伴太子读书。第二年白居易以左赞善大夫职务,忠直敢言强烈要求皇帝捕杀宰相武元衡的刺客。
白居易“为官一任,安民一方”,为当地老百姓做法了许多好事、实事。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二月,白居易出任忠州刺史,到忠州以后,做了三年施政计划,最突出的是大规模绿化城东山坡和东涧。
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上任后就遇到城区市民吃水困难和钱塘江洪水泛滥等棘手问题需要解决,对此,他首先实施了疏浚城中六井工程,解决城中吃水问题。随后他又实施了增修湖堤的水利工程,是湖水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这是一桩巨大的水利工程,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把他当年修的湖堤叫着“白公堤”。
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还把自己多年积攒的俸禄中相当一部分留给了杭州府,作为公用经费的补充,使用了五十余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21:04
出处 唐·白居易《迁叟》诗:“冷暖俗情谙世路,是非闲论任交亲。”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21:01
人情冷暖,是非恩怨,让人熟悉人间世道;与人交往,感到贴心、温暖,这就足够了,把那些闲言碎语、无端议论放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