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反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1 02: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5:48
在一次校研究课上,一个由教学骨干组成的备课小组集体备课。其中,郑老师年轻而有见解,*是“书虫”,文化底蕴深厚,常能妙语连珠;陈老师则是电脑高手,查资料速度极快,制作课件的能力一流。看着这阵容,我自信满满,认为胜券在握。
课前准备就绪,小组成员长舒一口气,笑开了花。然而,第二天的课堂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原本执行顺利的预案,在课堂上却毫无感觉。我们这次集体备课似乎遭遇了失败。
这次失败的原因何在?我们究竟败在哪里?
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符。我设计了“体验、探索、创作”的教学模式,准备了教案与教具,但忽略了备“学生”。初中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对“想象”和“联想”这两个词的理解并不深入。这些词对于*来说简单,但对于初中生却是全新的概念,教学内容没有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上缺乏兴趣,教学目的未达到。
其次,教师的用语缺乏艺术性。除了教学内容难度偏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外,教师的教学用语也存在问题。教师提问时,用语方向不够明确,导致学生迷失探索方向;此外,教师的语言缺乏儿童化,缺乏情感与亲和力,影响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
再者,教师主导,学生配角。《童趣》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角。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学进程,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课堂活动的设计更多考虑了教师的方便而非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体现。
最后,忽视学生的思想实际,未找到学习的兴奋点。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过于注重文言文知识的复习,而忽视了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果能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共鸣,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反思,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意识到在集体备课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的重要性。我坚信,通过不断学习、反思与积累,我的教学能力将更加机智,更具特色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