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0 20: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20:05
林清玄《为君叶叶起清风》
心智与格局、表象与内涵、整体与个体、禅意、辩证思维等,如2020年江苏卷《信息茧房与自我认知》,2018年全国卷二《战斗机痕迹》、2018年江苏卷《语言》。
一只白鹭立于雪地,愚者只见白鹭之美;聪明人追求广阔视界,欣赏大自然的白雪一片;而智者心中皆空灵,唯留一片白境:白里有雪,雪中有鹭。鲁迅先生亦曾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物仍是那个物,差异在乎观者的心境与层次。
1.《雪》
我本是俗人,看到山就是山,看到水就是水,看见白鹭就是白鹭。看见花就是花。 ——题记
遇到那个名里带雪的姑娘之后,我看到的山有了色彩,水有了翻腾的活力,白云在蔚蓝的天空翻涌,花开满这座山,白鹭立雪,你站在雪*。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2.《白鹭立雪,“笨人”看鹭》
《庄子·人世间》曾记载,寻常的树木因用途广泛而常常遭受砍伐,不适合作为木材的栎树则逃过一劫,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庄子所谓的“无用之用”的说法。人们往往只关注物品固有的价值,却忽略了“无用”之物所潜藏的可能性。在当今社会,也有反映。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聪明人就像寻常的树木,“笨人”就像被抛弃的栎树。人们看到了聪明人的外在价值,推动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殊不知,在看似“没用”的笨人下,实则隐藏着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东西。
在这个现代社会大环境之下,泛滥的工具理性致使人们对价值的理解趋于扁平。在功利文化的导向下,激烈的竞争使焦虑、浮躁的情绪充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观雪的“聪者”和见白的“智者”,他们看到了白鹭,但却忽略了它,因为为了去追求更深层的美,却鲜有人细细观察眼前的白鹭,他们就是多数人眼中的“笨人”。
“笨人”就是领悟了无用之用,做着看似无用的事,未必能给人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又持久的影响力。他们是一代代文化匠人,甘当华夏文明的守夜人,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他们是一批批科研人员,甘做祖国强盛的先驱者,在隐姓埋名的困苦中坚守。他们明知会遭到世人的误解,明知这条路充满坎坷,要是聪明人自然不会选择这种道路,然而恰恰是时代拥有这种“笨人”,以社会的福祉作为自己奋斗的意义,以民族的复兴作为人生信条,看似默默无闻,但近前听时,方觉其黄钟大吕之音。
“宁做天空中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水面下沉默无声的鱼。”“笨人”如是说。可能会被大多数人讥笑多管闲事,因为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权威经过时间的考验,不一定永远正确。在无知山谷中的守旧老人被认为是旧秩序坚定的拥趸,只是因为他们遵守规则的时间太长了,即使已经落后时代,也难以改变。《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敢于发声,勇说真话,用笔记录下中国的沧桑巨变,记录下这个盛大时代背后活跃的一个又一个渺小个体。正是他这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社会幸福奔走的人,才让时代未来可期。
如果我们从一个上帝视角来看待笨人为何缺乏时,就会发现其实“笨人”和聪明人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可以看到,是因为群体化同质化的思想无意识地分类出“异己”和“同类”。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个体往往会对“群体中的大多数”形成的压迫性力量的恐惧,对此,大多数人选择逃避,以对群体意见的服从而告终。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为何“跟在他人身后,成为别人的影子”能大行其道。不禁想起鲁迅先生“未有天才之前,先有培养天才的土壤”的忠告。为建立完善健全而非扭曲的社会良善体系,需要我们从单一的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
白鹭立雪,“笨人”虽看到的是鹭,那又何妨?如今缺少的就是看鹭的“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