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1 05: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06:22
在非平衡状态下,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有时会形成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这就是耗散结构。例如,贝纳特流现象,当一薄层液体在底部加热,底部与顶部存在温度差时,达到特定条件,液层会形成规则的六角形对流模式,呈现出著名的贝纳特花纹。这种结构的产生依赖于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产生负熵流,使得系统的无序状态降低,形成有序状态,这正是耗散的体现。
耗散结构的三个关键特征是:首先,它存在于开放系统中,通过能量和物质交换实现熵的减少,形成有序结构,而非孤立系统因热力学第二定律*,无法自发产生有序。其次,耗散结构要求系统远离平衡态,例如贝纳特流中的液层温度差就是维持这种非平衡状态的条件。最后,耗散结构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在远离平衡态时能放大涨落,促进有序状态的形成。
比利时的普里高津、德国的哈肯和日本的久保-铃木等学者为耗散结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理论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已广泛应用于流体动力学、激光现象、核反应、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展示了自组织理论的强大应用潜力。
普里高津和哈肯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学的重要分支,他们的工作不仅推动了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还催生了“协同学”这一相关理论。耗散结构和协同学一起构成了自组织理论的基础。耗散结构的实例包括天空中的云纹、液体的贝纳德花纹、化学反应中的振荡和花纹等,这些现象都揭示了耗散结构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关于“耗散结构”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 个重要新分支,是由比利时科学家伊里亚·普里戈津(I.Prigogin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 于这一成就,普里戈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差不多是同一时间,西德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 (H.Haken)提出了从说明研究对象到方法都与耗散结构相似的“协同学”(Syneraetics),哈肯于 1981年获美国富兰克林研究院迈克尔逊奖。现在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通常被并称为自组织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