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1 21: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3:34
对于普通的初次全髋关节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来说,手术的操作并不复杂。尤其是全膝手术,整个截骨和安装假体的过程给人一种机械操作,按部就班的感觉,初学者往往觉得难度并不高。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这里恕我将手术医生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列举如下。
1、对手术操作要求不高,手法粗糙。例如在全髋手术中,股骨柄假体的内翻位植入,在研磨髋臼过程中未能达到髋臼真正的底部而导致髋臼杯与髋臼底之间有明显空隙,固定髋臼杯的螺钉拧入时倾斜导致钉尾与聚乙烯内衬碰撞等等;在全膝手术中,在截骨完成后,不检验截骨块是否与术前测量相符,不测试下肢力线是否纠正,不测试屈曲间隙与伸直间隙是否相等(这一点是全膝关节假体设计的理论基础)等等。尽管犯以上这些错误,仍然可以将手术做完,但是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手术后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2、理论基础不扎实,术中问题难以应对。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外科医生往往被等同于开刀匠,表现在只注重操作,不重视理论,更谈不上很好地让理论来指导实践。全髋全膝手术做得顺利时确实比较简单,然而要应对手术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不能光凭经验,还要依靠扎实的关节置换外科理论来指导。例如在全膝术中,如何调整胫骨假体的后倾,在解剖标识不清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股骨髁的外旋,如何避免股骨髁假体的后倾位植入,如何纠正屈曲挛缩,如何达到高屈曲度,如何避免胫骨假体的内旋或外旋(如果出现的话,是宁可内旋还是宁可外旋)等等,都是术中考验医生基本功的例子。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一个简单的全膝手术也可能会做得一团糟。
3、对人工关节材料没有保护意识,导致假体伤痕累累。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人工关节假体拆封后,由于医生保护意识的淡漠,假体表面(包括金属面,聚乙烯面,陶瓷面等等)往往容易被手术器械(血管钳,拉钩,吸引器金属头等)刮花,而假体表面的破坏(哪怕只是一点点)都会明显加速使用后的磨损,从而进一步导致远期的骨溶解等并发症。当然这些问题不会影响手术的完成,短期内也不会体现出严重后果,所以大部分手术医生都对此视而不见。但是一个合格的关节外科医生会竭力避免这种粗暴的操作,因为他心里清楚假体的磨损有四种类型,手术操作中要处处体现出如何尽可能避免这四种磨损,所以不能损坏组成关节的金属和聚乙烯表面,也不能损坏不组成关节面的其他部位。拆封后的假体是全新的,放入体内后也必须是完好无损的!这是一个关节外科手术操作医生的基本素养。像“磨损有哪几种类型?”这样的基本问题,现在有很多手术医生都答不上来,自然也就不会在操作中注意这些细小却又重要的问题。这样即便能完成手术,也难免是不甚合格的手术。
其实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在此不便一一赘述。手术操作本身对关节外科医生来说也许算不上太难,但是如果高标准严要求的话一定也不容易,这就要看医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了。从这点来讲,病人似乎就只能碰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