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今年福建高考生 要填志愿了 请求意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5: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53
区别还是有的,虽然微小,但是不同。
关于课程你并没有提到是报考省内还是省外,以及宏观还是微观,因此可能提供不准确。
课程:
第1章 制度主义的缘起与发展脉络
1.1 什么是制度?为什么要研究制度? 举例
1.2 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发展的现实背景
1.3 德国历史学派与新历史学派
1.4 旧制度主义与现代制度主义
1.5 新制度经济学
第2章 新制度经济学概述
2.1 新制度经济学的假设
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
2.3 新制度经济学的命题与分析框架
2.3.1 新制度经济学的命题
2.3.2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2.3.3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
2.4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
第3章 新制度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关系与联系
3.1 与新古典经济学关系与联系
3.2 与旧制度经济学关系与联系
3.3 与博弈论的关系与联系
3.4 与演化经济学的关系与联系
3.5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联系
3.5.1 行为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
3.5.2 法理学和法律经济学
3.5.3 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
3.5.4 管理学和企业治理、产业组织
第4章 新制度经济学方*
4.1 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
4.2 新制度经济学命题与分析框架
4.3 新制度经济学方*
4.3.1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
4.3.2 新制度经济学的实证观点
4.3.3 科斯理论的方*
4.3.4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第2部分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础
第5章 交易费用理论
5.1 交易费用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5.1.1 科斯以前的交易理论
5.1.2 科斯对交易理论的发现
5.1.3 威廉姆森对交易理论的发展
5.2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5.2.1 交易理论的含义、类型
5.2.2 交易理论的决定因素
5.2.3 交易费用的性质
5.3 交易费用的测量
5.3.1 交易费用测量及问题
5.3.2 交易费用的测量:微观企业、宏观经济、经验案例
5.3.3 交易费用的测量:比较交易费用
5.4 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
5.4.1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
5.4.2 *的佃农理论
5.4.3 技术转让与*公司
5.4.4 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评价
阅读:科斯《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玛斯顿《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
贝纳姆《交换成本的测量》(《制度、契约与组织》)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佃农理论》《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合约安排的选择》(《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第6章 科斯定理
6.1 外部性及其解决思路
6.1.1 外部性及其后果
6.1.2 解决外部性及其评价
6.1.3 科斯解决外部性新思路
6.2 科斯定理及相关定理
6.2.1 科斯第一定理:内容、实例、图示、数理证明
6.2.2 科斯第二定理:内容、含义、证明
6.2.3 科斯第三定理
6.2.4 霍布斯规范定理与规范的科斯定理
6.2.5 波斯纳定理与*科斯定理
6.3 科斯定理的意义、批评和评价
6.3.1 科斯定理的意义:理论、实践、方*
6.3.2 科斯定理的批判与评价:谈判力量
6.3.3 科斯定理的批判与评价:财富分配
第7章 产权理论
7.1 产权基本概念
7.1.1 产权的含义
7.1.2 产权的内容
7.1.3 产权的分类(形式)
7.2 产权的起源、属性和功能
7.2.1 产权的起源
7.2.2 产权的属性
7.2.3 产权的功能
7.2.4 产权的保护
7.3 产权的作用与配置
7.3.1 产权作用与公地悲剧
7.3.2 产权明晰与外部性解决
7.3.3 产权的最优配置
7.4 资产(物品)属性与产权安排(界定)
7.4.1 产权的排他成本与内部管理成本
7.4.2 度量成本、不完全合同与公共领域
7.4.3 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与产权界定
7.4.4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的产权安排
7.4.5 动产与不动产的产权安排
第8章 制度的基本理论
8.1 制度的含义与分类
8.1.1 制度的含义
8.1.2 制度的类型(分类):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等
8.1.3 制度系统与社会秩序
8.2制度的起源(形成)
8.2.1 合作的起源
8.2.2 制度形成的途径
8.2.3 对制度起源的不同解释
8.2.4 制度演进(博弈论)与制度设计
8.3制度的功能
8.3.1 制度功能的界定
8.3.2 制度核心功能与具体功能
8.3.3 制度的具体功能分析
8.4制度的效率
8.4.1 制度效率的含义和决定
8.4.2 制度效率递减规律
8.4.3 制度效率标准与测度
8.5制度中的程序公平
8.5.1 程序不公导致的损失分析
8.5.2 程序公平与社会选择的规则
8.5.3 程序公平中的规则与程序选择
第3部分 人类行为、合作与制度
第9章 人类行为
9.1 理性
9.1.1 理性的含义
9.1.2 理性的形式
9.1.3 理性概念的历史演化
9.2 有限理性
9.2.1 有限理性的内涵
9.2.2 有限理性的根源
9.2.3 有限理性的形式
9.2.4 有限理性的扩展
9.3 认知科学视域中的人类行为
9.3.1 行为经济学与人类行为
9.3.2 社会心理学与人类行为
9.3.3 实验经济学与人类行为
9.4 行为规则(代理特征)
9.5 个人学习、经历与反馈
9.6 人类行为与制度
9.6.1 制度与人类行为
9.6.2 认知结构与人性发展
第10章 基本的人类价值
10.1 共有的基础价值
10.2 自由、公平与平等
10.3 安全、和平与繁荣
10.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0.5 人类价值与制度选择
第11章 相互依赖性、合作与互惠制度
11.1 相互依赖
11.1.1相互依赖性
11.1.2 社会相互作用的社会资本分析和制度分析
11.2 合作
11.2.1 合作与合作剩余
11.2.2 人类形成合作关系的条件
11.2.3 制度与合作
11.3 互惠制度
11.3.1 互惠制度及其形成
11.3.2 互惠利他行为模型
11.3.3 互惠制度与人类行为
第4部分 契约理论和企业理论
第12章 契约理论
12.1 契约概述
12.1.1 契约的含义与起源
12.1.2 契约的原则和功能
12.1.3 契约的分类
12.1.4 契约的履行
12.2 古典契约与新古典契约
12.2.1 古典契约理论
12.2.2 新古典契约理论
12.3 现代契约理论
12.3.1 委托代理契约理论
12.3.2 完全契约理论
12.3.3 不完全契约理论与“敲竹杠”问题
12.4契约的实施机制
第13章 企业的性质(本质)理论
13.1 新古典企业理论:生产成本视角
13.1.1新古典企业理论:生产函数
13.1.2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发展
13.2 企业的性质(本质):交易成本视角
13.2.1 科斯的贡献
13.2.2 交易成本分析方法
13.3 企业的性质(本质):契约视角
13.3.1 基于完全契约、古典契约和新古典契约
13.3.2 基于不完全契约
13.4 企业的性质(本质):资产专用性
13.4.1 威廉姆森的贡献
13.4.2 维度与基本逻辑
13.5 企业的性质(本质):团队生产理论
13.5.1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贡献
13.5.2 基本逻辑与结论
13.6 企业的性质(本质):马克思等其他观点
第14章 企业的产权理论
14.1 企业与企业产权结构
14.1.1 企业与企业类型
14.1.2 企业产权结构理论
14.2 所有权与产权、不完全合同
14.2.1 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产权
14.2.2 不完全合同与企业产权模糊
14.3 业主制与合伙制
14.3.1 业主制企业产权结构与团队生产
14.3.2 合伙制企业产权结构及其发展
14.4 现代公司产权结构与治理
14.4.1 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
14.4.2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
14.4.3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14.5 企业产权的各种理论假说与批判
14.5.1 企业所有权与企业产权的假说
14.5.2 贝利-米恩斯命题
14.6 非盈利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
14.6.1 非盈利企业产权结构及绩效
14.6.2 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改革
第15章 企业激励理论和治理结构(代理理论)
15.1 不对称信息
15.1.1 不对称信息
15.1.2 逆向选择
15.1.3 道德风险
15.2 激励与激励机制
15.2.1 激励的含义
15.2.2 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
15.2.3 几种不同的激励制度
15.2.4 信息问题与激励约束过程模型
15.3 委托-代理理论
15.3.1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原因与解决方式
15.3.2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模型
15.3.3委托-代理理论的租约选择
15.4 不完全契约与最优所有权结构
15.4.1 所有权最优结构:哈特的理论
15.4.2 企业最优委托权安排:张维迎
15.5 公司治理
15.5.1 公司治理含义
15.5.2 公司的目标
15.5.3 公司治理结构
15.5.4 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
15.5.5 控制经营者
第16章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含企业家与企业)
16.1 人力资本价值与人力资本产权
16.1.1 人力资本
16.1.2 人力资本价值
16.1.3 人力资本价值本质
16.2 人力资本产权
16.2.1人力资本产权的含义
16.2.2 人力资本产权的形式
16.2.3 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
16.2.4 人力资本产权的功能
16.3 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和产权安排
16.3.1 人力资本产权交易
16.3.2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保障机制
16.3.3 非人力资本的所有权
16.3.4 人力资本企业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16.4 企业与企业家
16.4.1企业家理论
16.4.2新企业的起源、演进与成长
第17章 企业边界与经济组织规模
17.1 市场与企业的边界
17.1.1 市场与企业:特征描述
17.1.2 市场与企业:费用比较(威廉姆森)
17.1.3 组织*功能与规模极限
17.1.4 市场、企业、*的作用
17.2 兼并、一体化与企业边界
17.2.1 兼并、生产技术规模与企业边界
17.2.2 兼并的激励效应
17.2.3 纵向一体会与横向一体化
17.3 组织规模与效率
17.4 中间性组织、社会分工与规制
17.4.1 中间性组织及规制结构
17.4.2 不完备性与*组织
第5部分 集体、国家与*行为
第18章 集体行动的制度逻辑
18.1 个人选择与集体选择
18.1.1 个人选择
18.1.2 集体选择
18.1.3 个人选择与集体选择: 偏好、福利与一致性
18.2 集体选择规则:比较分析
18.2.1 一致同意规则
18.2.2 多数投票规则
18.2.3 立宪与行政:规制选择
18.3 团队中的道德风险
18.4 集体行动的逻辑
18.4.1 集体选择的交易成本
18.4.2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
18.4.3 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困境
第19章 国家理论
19.1 国家的起源
19.2 公共选择学派的国家理论
19.2.1 国家行为理论(诺思观点)
19.2.2 公共选择理论
19.3 国家与权利生产
19.3.1 权力生产
19.3.2 寻租行为
19.4 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19.5 诺思悖论及解释
第20章 *行为的产权分析
20.1 *职能与外在制度
20.1.1*与*职能
20.1.2 *职能与外在制度
20.2 *类型、*行为与产权制度
20.2.1 *行为研究方法
20.2.2 *的产权分析模型
20.2.3 不同约束下*行为与产权制度
20.3 *行为、扩大公共领域与设租
20.3.1 技术、*行为与所有者
20.3.2 公共领域与模糊产权
20.3.3 设租行为
20.3.4 民办市场与官办市场
第21章 法律的经济分析(法经济学)
21.1 法经济学:理论与流派
21.1.1 法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1.1.2 法经济学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21.1.3 法经济学各流派
21.2 法律与制度
21.2.1 法律的概念与特性
21.2.2 法律:一种制度安排
21.3 法经济学理论基础
21.3.1 基本假设与分析方法
21.3.2 产权的法律分析
21.4 法律的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
21.4.1 法律的制度成本
21.4.2 法律的制度收益
21.4.3 履约的不可能问题
21.5 具体法律的经济分析
21.5.1 财产法的经济分析
21.5.2 合同法的经济分析
21.5.3 侵权法的经济分析
21.5.4 公司法的经济分析
21.5.5 管制法的经济分析
21.5.6 刑法的经济分析
21.5.7 程序法的经济分析
第22章 意识形态的新制度经济学
22.1 意识形态概述
22.1.1 意识形态概念
22.1.2 意识形态的起源
22.2 意识形态的经济学解释与功能
22.2.1 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实质
22.2.2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22.3 意识形态与制度安排
22.3.1 意识形态、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
22.3.2 作为经济资源的意识形态
第6部分 制度变迁理论
第23章 制度变迁理论:供求均衡视角(动因理论)
23.1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形成与框架
23.2制度的需求
23.2.1 制度需求的含义
23.2.2 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
23.3制度的供给
23.3.1 制度供给的含义
23.3.2 制度供给的主体与原则
23.3.3 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
23.4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23.4.1 制度的均衡
23.4.2 制度的非均衡
第24章 制度变迁理论:过程与方式视角
24.1 制度变迁的实现途径
24.1.1 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
24.1.2 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
24.1.3 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
24.1.4 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
24.2 制度变迁过程和主要现象
24.2.1 制度变迁一般过程
24.2.2 过程中的主要现象
24.3 制度变迁方式
24.3.1 单项(局部)制度变迁与整*度变迁
24.3.2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进性制度变迁
24.3.3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24.3.4 主动式制度变迁与被动式制度变迁
24.3.5 制度变迁相机组合模式
第25章 制度变迁理论:内在机制与发生机理
25.1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25.1.1 制度变迁的源泉与适应效率
25.1.2 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分析
25.1.3 制度变迁的学习机制
25.2 制度变迁的发生机理
25.2.1 凡勃伦:思想习惯
25.2.2 哈耶克:思想观念决定
25.2.3 诺思:理性选择模型
25.2.4 格雷夫:文化信念的历史比较
25.2.5 制度变迁的精英理论
第26章 制度变迁理论:博弈视角分析
26.1 博弈论与制度的起源
26.1.1 制度与制度起源
26.1.2 制度与博弈规则
26.1.3 制度及其实施
26.2 制度多样性与均衡选择
26.3 博弈论视角的案例分析
第27章 制度变迁理论:历史(经济史)视角分析与路径依赖
27.1 新经济史学与制度变迁
27.1.1 新经济史学
27.1.2 新经济史学的制度变迁分析
27.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27.2.1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27.2.2 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一般均衡分析
第28章 制度变迁理论:交易成本视角分析
28.1制度变迁中的成本解释
28.1.1新古典成本理论的解释
28.1.2新制度主义的交易成本解释
28.2制度变迁中的总体成本变动分析
28.2.1原有制度成本与新制度成本的差额分析
28.2.2制度转换前后的摩擦成本分析
28.2.3新制度生成后的机会成本分析
28.3 制度变迁与成本转移
28.3.1制度变迁条件下发生的成本的性质
28.3.2新制度设立后尚未完全成熟时的成本变性及约束
第29章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29.1 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联系与互动
29.2 技术创新
29.3 制度创新
29.4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制度决定论
第30章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演化视角
30.1 社会演化理论
30.2 制度演化理论的发展
30.3 制度演化层次
30.3.1制度演化层次
30.3.2制度演化层次具体分析
30.3.3 制度演化与博弈结合
第31章 制度变迁理论:经济绩效与经济增长(结果视角)
31.1 经济增长的制度决定论
31.1.1 诺思之前的经济增长决定论
31.1.2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
31.1.3 诺思的“制度决定论”
31.2 制度变迁决定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31.2.1 制度变迁决定经济增长途径
31.2.2 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制度
31.2.3 根本性制度缺乏原因
31.3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31.3.1 经济史的解释
31.3.2 含制度变量的生产函数和模型
31.3.3 含企业制度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
第7部分 比较制度分析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第32章 比较制度分析与经济转型
32.1比较制度分析的产生及其背景
32.2比较制度分析的研究对象和框架
32.3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及分析工具
32.4比较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及其与现实经济
32.5 经济转型的制度分析
第33章 制度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发展
33.1 理论发展
33.2 实践经验
33.3 典型案例
这里先说一下我的分析。
例如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经济学,一个是体系比较完善的,无分类制的总科,对于那些以后要经商或者参加某些有关职位的工作的话,建议选择主修经济系,但是作为个人意见,职业的选择要看国势的改变。现中国的实力有了一定增长,人民经济总值的提高所带来的是与更多国家的贸易交流,想必不久,中国的贸易交流水平将不仅限于国内,而且会完善到更高级别的国际贸易体系。因此,如果你想要出国经商或将来可能与外商有交流,那么最好选择国际贸易经济学。
概括地说,经济学适用于全体,但是对于各方面的细微之处,还有欠缺;而国际贸易经济学适用于专业人才的主攻方向,但是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以后可能会有想法上的不一致。
心理学课程:
几本书需要看一下。普通心理学
(约100分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心理学与生活》,[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约70分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桑标,上海教育出版社*《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伍新春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
(约60分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 》,(美) 安妮•迈尔斯, 克里斯廷•汉森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北京大学出版社*《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心理测量学》,郑日昌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分析:最近心理医生的工作很热门,因此会有更多的人参与竞争,但是关键要看学的精髓,而不是那些无用的废话。至于两种科目的具体分析就不分析了,因为与上述的经济类相似。最后祝贺:考进理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