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17: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3:05
自明朝以来,紫砂泥的色彩变化多端,取材于本土,富有自然韵味。其中,石黄泥呈卵状,外壳铁质褐*,内核如鸡蛋黄,细腻如粉,富含铁质,与紫泥混合可制成葡萄紫色,加入天青泥则呈现深沉古色,红泥则使之成为大红袍泥。
白泥白色微泛绿,原为日用陶原料,精细者可制成多彩色泥,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变幻无穷。土骨状泥料含铁丰富,烧成后呈黑色颗粒,可与紫砂混合成天星泥。嫩泥则因砖红色,增加紫砂的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适合辅助制作。
四号井清水泥原指特定的成泥方法,底皂青则为优质紫砂矿料的一种。黄龙山四号井虽以夹泥矿著称,但现已废弃。底皂青矿并非四号井独有,其他矿井也可产出优质矿料。
烧制时,烧结度高,声音清脆,吸水率低,色泽滋润;反之,烧结度低则声音沉闷,吸水率高,颜色暗淡。初次烧结的差异影响后续泡养效果,烧结度高则捂灰后颜色润泽,泡养更易养出质感,但反之则需更多泡养时间。
宜兴陶艺界对泥料知识了解不足,更注重初次烧制的视觉效果,而忽视泡养后的效果。声音沙哑或清脆取决于烧制的玻化程度,好的泥料纯净,可塑性强,烧制后有质感。沾接部位的强度取决于泥坯的物理过程,而泥料中的铁质可能产生烧成后的黑色斑点或熔点孔。
“焐灰”是一种传统工艺,通过低温还原烧制改变壶色。如今,由于技艺流失和质量问题,仿冒品盛行,但真正的焐灰技术对人体无害。加色料的壶尽管颜色近似,但质感较差。紫砂捂灰曾是补救烧制不足的手段,因其独特的泡养效果,显得特别珍贵。
团泥和拼制泥料的特性不同,团泥不能进行焐灰。烧结度、选矿质量及制作工艺都会影响泥料的品质,如团泥的疏松结构可能导致“吐黑”或“拖尾”问题。泥料长时间陈腐后,若不充分搅拌,可能产生黑色晕纹。
又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壶(器)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广东大埔和宜兴丁蜀地区都有紫砂矿。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烧制的成品如紫砂壶、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艺品。得益于饮茶风气,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