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9: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5:43
武英殿刻书始于清康熙时期,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明确指示侍臣补刊明经厂本《文献通考》,标志着清廷内府刻书史上的大事。自此,清内府刻印的书籍字型、字体统一,规范化、标准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康熙十九年,设立武英殿造办处,专门负责内府图书的雕刻、印刷、装潢事宜,办公地点设在武英殿。不久,康熙命侍臣刻造铜活字印书。铜活字刻造完成后,排印的第一部内府书籍是历算书。康熙四十五年,陈梦雷独立编撰的一部大型书籍进呈皇帝御览。康熙非常高兴,下令再加完善,于十年后再次进呈。康熙御览后,赐名《古今图书集成》,并于五十九年命武英殿以铜活字印行,至雍正四年完成,共计印行64部。
可惜,清乾隆初年,因京师钱贵,这批铜活字被全部销毁用于铸钱。这次刻书活动,不仅推动了清内府刻印书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同时也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大型书籍《古今图书集成》,在历史文献的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武英殿刻本是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