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9: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8:03
泥塑艺术,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国早期人类的手工艺术智慧。早在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发现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和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的陶猪、陶羊,就是早期泥塑艺术的实物例证,它们见证了人类早期对动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
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泥塑艺术持续发展,汉代时更是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发掘的汉代红陶猪中,包含了丰富的陶俑、陶兽、陶马车等作品,既有手工捏制的精细之作,也有模制的宏大制品,这反映出汉代社会对亡者生活的重视,从而推动了泥塑艺术的繁荣。
两汉之后,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以及多神信仰的盛行,使得道观、佛寺中的泥塑偶像需求激增,如唐代雕塑圣手杨惠之,凭借精湛技艺,使泥塑艺术达到了高峰,被誉为“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宋代时期,大型佛像和小型泥塑玩具并行发展,如北宋东京的“磨喝乐”成为节日的热销品,不论贫富贵贱,都视为七夕的重要祭品或玩具。
元、明、清直至民国,泥塑艺术依然活跃,尤其小型泥塑,兼具观赏和娱乐价值,各地都有特色生产基地,如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等地,其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2006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