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震和地震有哪些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7: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1:55
冰震,即大冰块之崩裂现象。冰震多在回暖天气出现,因气温变化导致冰块崩裂。据研究,南极洲冰流滑动能产生与地震相仿的巨大震波,这是首次在南极发现的“冰震”。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道格拉斯·威恩斯在南极洲周边地区设置的地震仪监测到多次震波信号,最终确定震源为冰流。监测数据显示,这块冰流宽约100公里,厚约800米,每次移动时,冰流发出的震波波及整个南极洲,最远甚至在澳大利亚都能监测到。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网站上。
地震则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波发源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多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地震的地面振动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产生,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地震发生时,主震之后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地震,统称为余震。
冰震和地震的主要区别在于震源的物质类型和产生原因。冰震源自大冰块的崩裂,多由气温变化引起,而地震源自地球内部介质的局部破裂,涉及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动态变化。此外,冰震的震源通常较浅,破坏范围相对有限,而地震的破坏程度取决于震源深度,浅源地震破坏性更大。
地震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每年约有500万次。地震波发源地称为震源,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其深度称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导致地面上下颠动或水平晃动。离震中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当地发生较大地震时,往往会发生一系列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称为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在地震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灾后救援和重建,对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至关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1:52
冰震,即大冰块之崩裂现象。冰震多在回暖天气出现,因气温变化导致冰块崩裂。据研究,南极洲冰流滑动能产生与地震相仿的巨大震波,这是首次在南极发现的“冰震”。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道格拉斯·威恩斯在南极洲周边地区设置的地震仪监测到多次震波信号,最终确定震源为冰流。监测数据显示,这块冰流宽约100公里,厚约800米,每次移动时,冰流发出的震波波及整个南极洲,最远甚至在澳大利亚都能监测到。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网站上。
地震则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波发源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多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地震的地面振动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产生,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地震发生时,主震之后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地震,统称为余震。
冰震和地震的主要区别在于震源的物质类型和产生原因。冰震源自大冰块的崩裂,多由气温变化引起,而地震源自地球内部介质的局部破裂,涉及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动态变化。此外,冰震的震源通常较浅,破坏范围相对有限,而地震的破坏程度取决于震源深度,浅源地震破坏性更大。
地震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每年约有500万次。地震波发源地称为震源,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其深度称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导致地面上下颠动或水平晃动。离震中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当地发生较大地震时,往往会发生一系列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称为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在地震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灾后救援和重建,对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