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复发恶性肿瘤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15: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6:34
头颈部器官种类多,功能复杂,解剖结构特殊,该部位肿瘤侵润性强,复发转移率高。头颈部肿瘤复发患者由于经过手术根治切除,化疗及足量放疗,再次治疗具有挑战性,只有20左右的患者可接受故息性手术治疗。[2,3] 三维适行精确放射治疗(3DCRT)及调强适行放射治疗(IMRT)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似乎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治疗后会带来的严重的相关并发症,如放射线骨坏死,骨髓抑制,大出血及纤维化等,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情况较差,术后不能耐受化疗或化疗后复发的患者,往往丧失治疗的机会,而运用B超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内照射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提高了这些肿瘤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利用具有放射活性的粒子,永久性植入到肿瘤织中,借放射性粒子释放的放射线,对肿瘤进行治疗局部适形放疗,使肿瘤得到高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很少,增加肿瘤与正常组织剂量分配的差植,减少并发症,增加疗效永久性植入的粒子,长期释放射线,使肿瘤细胞增殖减少,局部控制率提高,剂量率较低,对氧的依赖性小,降低氧增比,射线作用增强,部分克服了乏氧细胞的放射抗拒性,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国内外已见报道【4-7】,研究证明这种射线对肿瘤细胞有杀伤能力的有效期限为4~5个半衰期,长达280d,因此可以持久、最大限度的杀灭肿瘤细胞从而增加了疗效。
我们在实际治疗中,由于术前行CT,B超检查,准确判断肿瘤复发灶及转移灶分区,形态,大小,通过TPS进行术前计划,手术在B超,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因此具有定位精确,局部累积剂量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重复性高,治疗效果好的特点,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头颈部复发恶性肿瘤患者及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及放化疗复发的病人,这种方法尤为适合。我们总结了2008年7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3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后复发患者,总有效率CR+PR 77.1(27/35);6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55.2, 30.2。急性黏膜及皮肤放疗反应Ⅰ/Ⅱ级为11例,无Ⅲ级已上反应。未见明显血象下降,无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可见,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恶性肿瘤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特点[8-10] 。另外还有一些需注意的问题:(1)在评价标准时,我们多采用CT或MIR,但研究指出,在采用实体肿瘤反应率作为评价标准时,出现肿瘤经粒子放疗后虽然出现坏死,但并未吸收,或伴有纤维化,体积不缩小或缩小不明显,不能准确反映治疗效果,多数学者认为采用PET-CT评价疗效较为准确[11];(2)
根据TPS计算植入,原则上剂量分布应均匀;放射源应呈直线排列,相互平行;各放射源(粒子)之间等距离。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内在的放射性物学因素(如散射和各向异性),周围血管及器官影响,术者操作影响,粒子间隔不均匀和进针方向的偏斜往往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术后即应行CT扫描,进行TPS术后验证,根据计量一体积直方图得到肿瘤实际照射计量,必要时进行补植入,避免剂量冷区,同时可考虑在常规设计的总活度基础上增加15~20的剂量以确保疗;(3) 125I粒子的射线辐照有效范围为1.7cm,80的剂量分布在1cm内严格掌握处方剂量,如与外照射合并使用,应留出外照射剂量。距离皮肤、血管、气管等脏器均应在 1cm 左右,植入粒子的局部皮肤可放置冰袋,减少肿胀疼痛 。鼓励进水及流食,减少酸性及富含氨基酸食物。 粒子射线大多在患者体内,治疗后1~2个月,孕妇、儿童应与患者距离6英寸 。粒子治疗后可口服抗生素1周,酌情使用镇痛剂及对症处理药物。粒子持续作用最长18个月 ,植入后第1天,第4~6周随访,其后每3个月一次,随访2年。
综上所述,在B超和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进行肿瘤体内照射,具有植入精确可控,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的特点,是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