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14: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02:16
米芾,自幼酷爱诗书,受到良好教育,天资聪慧。六岁能背诵百首诗,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年仅十八岁即因宋神宗的恩赐,负责校对和订正当时的文字错误,从此步入官场,直至1107年去世。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于官场逢迎和清高的个性有关。
米芾在书法上用功最深,尤其以行书成就最大。虽然他的画迹未传世,但其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多数汇帖中都刻录了他的法书,影响深远,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首。康有为曾评价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深受五位唐人影响: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他的特殊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源自颜之行书;体势竦削则来自欧字的模仿;沈传师的行面或许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则可能来源于米芾的《珊瑚帖》。
元丰五年以后,米芾开始寻访晋人法帖,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影响了他,使他觉得右军不如其子。米芾性情不羁,对王献之的字不满足,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他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他每天临池不辍,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
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他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并以“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为准则。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米芾的书法作品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旨在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他深厚的传统功力为其提供了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习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也难免失“艰狂”。宋、元以来,对米芾法书的态度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其中,苏轼可为代表。
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其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字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如今。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