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诗经•秦风•蒹葭》之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21: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15:40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在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宛”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的目标闪现,把作者“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主人公怀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心情。诗的第二、三章采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歌,男或女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诗经中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具体到本诗,改动的只是韵脚: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同时,这种改进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本诗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将情感表现得深隽细腻、绵邈不竭。
呈现朦胧的意境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本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无疑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的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15:33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在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宛”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的目标闪现,把作者“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主人公怀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心情。诗的第二、三章采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歌,男或女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诗经中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具体到本诗,改动的只是韵脚: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同时,这种改进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本诗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将情感表现得深隽细腻、绵邈不竭。
呈现朦胧的意境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本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无疑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的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15:36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在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宛”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的目标闪现,把作者“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主人公怀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心情。诗的第二、三章采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歌,男或女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诗经中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具体到本诗,改动的只是韵脚: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同时,这种改进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本诗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将情感表现得深隽细腻、绵邈不竭。
呈现朦胧的意境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本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无疑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的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