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22: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2:10
陈东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毕业,师从郭克煜先生、李毅夫先生、骆承烈先生,学术门下还有鲁东大学梁方健教授、社科院郭沂研究员以及曲阜师大杨朝明、修建军等知名学者。2002年,他进入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同时担任孔子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硕士生导师,尤其在《论语》等儒家文献领域有深厚的研究和独到见解。
在分享学术生涯和个人专长时,陈教授首先概述了他的求学经历,包括海外访学和工作历程。他以博士论文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经筵制度的各个方面。他指出,经筵制度最初是作为帝王的特殊教育手段,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道德教育革新君主思想,然而,实践结果却多以失败告终。经筵制度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种*策略,它与历代的谏官、宰相、封驳和史官制度共同构成了对皇权的制衡,强调道统高于政统,用天道约束皇权的膨胀。
此外,陈东教授强调经筵制度还承载着深厚的传统礼仪内涵,其思想根源源于理学。经筵与理学的相互影响并非偶然,而是两者共生共荣的表现。他通过深入剖析,揭示了古代经筵制度背后的思想文化价值,为理解其历史变迁提供了独特视角。
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