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22: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2:09
古代经筵制度在宋代开始实施,每年春季二月至五月、秋季八月至冬至,逢单日进行,分为春讲和秋讲,由轮流担任的讲官负责讲解经书,探究其深层含义,以及以历史为鉴,吸取统治经验教训。在明清两代,这一制度基本延续,且经筵并不由阁臣兼任。清朝顺治九年以后,大学士负责经筵事务,尚书、左都御史、通政史等*也会参与侍讲,设有御桌和讲官案。皇帝通常在文华殿进行经筵,先讲解《四书》、《五经》,随后宣读满汉文御论,并赐茶于*们。
传统上,皇太子在就位前已开始受教育,由翰林院学士教导,称为东宫出阁讲学。登基后,除了继续学习,还需参加经筵,通常在春秋气候适宜时,每月三次。经筵参与者广泛,包括六部尚书、都御史、内阁大学士及有爵位的朝臣。经筵开始于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的保护下到达,仪式庄重。经筵设有专用书案,讲官和展书官是翰林院优秀人才,他们分别讲解“四书”和历史。讲官的讲解细致入微,其他*需全神贯注聆听,任何不敬的行为都会受到讲官的纠正。
经筵不仅是研读经传和历史的场合,更是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以古为今用的重要制度。讲官需准确传达经义,不可敷衍或迎合,否则将被视为失职。历史上,许多讲官因未能履行职责而被罢免,体现了经筵制度的严格与重要性。
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