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2: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3:44
《说文解字》中对"皴"的解释是:"皮部,皮细起也",最初指的是人体皮肤在寒冷条件下产生裂痕和折皱。在山水画中,"皴"是一种表现山石质感和肌理的技法,丰富多样,源自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与理解,通过特定的笔墨技巧展现物象的特性。
清代画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详细阐述了古代山水画的十六种主要皴法,如披麻、云头等,每种都有湿笔、焦墨等变化,强调不能拘泥于固定模式,而是要根据个人理解灵活运用。陈明哲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画家,通过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传统技法的探索,对"树皮皴"进行了再创造,旨在表现山石的内在"文"韵,他以南太行的山石为研究对象,通过笔触的勾、皴、点、擦、染,营造出犹如树皮般开裂的效果,笔法流畅而富有生命力。
黄宾翁在《画法要旨》中强调,"皴"是笔墨关系的直接体现,不仅要有轮廓,还要注重轻重、向背、明晦的处理。陈明哲的"树皮皴"运用中侧锋,力度控制得当,虚实并存,既体现出个人风格,又遵循了黄宾翁提出的"五笔"原则,即平、圆、留、重、变。
近代中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在作品中运用"树皮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他的独特风格为这一技法增添了新的韵味。通过这些艺术家的探索和创新,"树皮皴"不仅是技法的体现,更是他们艺术理念和情感表达的载体。
扩展资料
“树皮皴”,绘画手法。山水画家陈明哲的山水作品中一种极具个人面目的山石皴法把自己和别人有意无意区分开来。陈明哲尤喜南太行,常浮游于太行的幽谷深涧中不断探索、创造一种“树皮皴”法表现太行山的山石结构,努力追求描绘太行山的时代新气象。